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152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52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52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
诸位法师慈悲,诸位菩萨,阿弥陀佛!好,请放掌。
  
  这一堂课我们把今年度的《法华经》上课的内容,那做一个总结跟研讨。我们每一个凡夫众生,不管你的福报大小,他的背后都有两种力量在主导我们,一个是妄想,一个是业力,这两个力量。业力,它主导是,它变现外在的人事地物让我们受用,那个果报的受用,你是快乐痛苦,是业力决定的。那么妄想它是主导我们内在的思想,形成我们的性格。所以这个外有业力,内有妄想,就形成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。
  
  那这个地方问题出在哪里呢?它的严重性在于,它妄想跟业力,它会交互作用。就是说,当妄想活动的时候,它往往会牵动业力。相同的当业力在活动的时候,也牵动妄想。举个例子。比方说你准备跟某一个人讲话,你要讲某些事情,这个是只是一个妄想,你不见得会去做。但是当你跟他有某种业力在牵动的时候,这句话你一定会去讲。因为它不只是妄想而已了,它有一种业力在推动你。所以你变成身不由己了。所以,业力会强化妄想的力量,反过来说也是这个道理。
  
  那么,当你今天业力起现行的时候,又加上你个人的妄想执著,那这个业力对你的影响也会加大。所以,为什么人生的问题这么困难呢?因为它不是单纯的业力,也不是单纯的妄想。这两个纠结在一起的时候,使令人生就一个强大的蜘蛛网,把自己给网住了。所以理论上人生是无解的,没有解药的。就是几千年来的历史,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,就是因为业力跟妄想,它可怕的地方,它会交互作用,形成辗转相续,它把问题延续到来生去。就是这两个,业力跟妄想的交互作用。所以人生没有解药。
  
  那怎么办呢?直到佛陀出世,佛陀出世就解决业力跟妄想,他提出的三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:
  
  第一个,佛陀讲业果。就是说,我们刚开始修学先别管妄想,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,先把业力处理好,就所谓的,佛陀讲善恶的业果。就是说,你不想痛苦,你就少造恶业;你希望快乐,你要多修善法。所以佛陀把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,清楚的告诉你,你希望来生离苦得乐、趋吉避凶,有些事该做,有些事不该做,你心里要有数。所以佛陀一开始讲人天业果,先成就安乐。你暂时离不开这个人生的蛛蛛网,没关系,起码你少一点痛苦多一点快乐。佛陀都是这个态度,讲业果。
  
  那么等到你的修行水平提升了,佛陀跟你讲空性的道理,就是怎么从妄想跳出来。妄想,你越打只有越深,所以你创造了另外一个妄想去解决妄想,那不可能的事情。佛陀很简单,就是让你放弃主宰。因为你一旦想要去主宰人生,这种自我意识的我执,它只会让妄想更坚固。所以佛陀的解决妄想的方法就是,观想妄想里面是没有真实的体性,因为它随外境而生,也随外境而灭,你只要把这个主宰性放掉,这个妄想就消失了。所以佛陀讲越业果,讲空性,基本上从安乐道提升到解脱道。那这是一个所谓的法力不可思议。佛陀先讲法,就你自己没有力量,那求助于法宝的摄受。
  
  第二个,佛陀讲佛力不可思议,这个方法更快。就是你还有一个方法,你祈求佛菩萨的加被,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法身菩萨,那么他们在因地的时候都发愿,众生无边誓愿度,他们在法身当中有无量的三昧力、功德力,随时等待加持我们。我们只要把他所开出的条件,若有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你把这个条件具足好了,顺从本愿,你就可以感应道交,跟十方诸佛菩萨感应道交。那这也是个方法,强调佛力不可思议。
  
  那基本上如果你根据法力跟佛力的修学,已经是非常不错了。但是《法华经》提出另外一个思考,就是心力不可思议。这是我们过去没有学过的。
  
  我们过去学《法华经》之前,我们认为我们自己的心是一无是处的,就除了打妄想以外还是打妄想,什么都不会做。就这个人是个乞丐,到处流浪,有时候运气好找一个工可以打工,能够满足一天的温饱。但运气不好就失业了,什么都不是,就到三恶道去了。所以我们以前对内心的了解是,强调是现前一念心识。但是《法华经》的特点在于即妄是真,就是说,没有错,你同时是一个业障凡夫,但是你同时又是一个十方诸佛的长子,又是具足无量的性功德。
  
  这个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就是所谓的,你开始要把你内在的力量开展出来,你不是只是向外的求法力的摄受,求佛力的摄受而已了。所以这个法门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。但你要会操作,它会让你快速的成长。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说,我们学完《法华经》了,我们知道我们内心当中,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。我们内心有清净心、有菩提愿,那我们如何把我们在《法华经》所学的心灵的力量,跟过去,把法力跟佛力的力量,把它给对接起来,这是最好的。
  
  就是你每一个修行都具足三种力量:法力不可思议,佛力不可思议,心力不可思议。
  
  那怎么做到呢?我们这堂课就来谈谈这个问题,就是如何把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把它落实到我们去拜忏、去持戒、去念佛,跟整个权法做一个圆满的对接。那这个就是我们这堂课讨论的重点。
  
  好,有两个主题: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,我们先念一遍:
  
  一、《法华经》的修学方法
  
  (一)三乘的空观跟一念心性的空观,在修行中有什么差别?
  
  答:空性,化城
  
  寂静无为,暂时休息
  
  心性,宝所,清净庄严,永恒安住
  
  好,所谓的心力跟法力的结合,最重要就是你怎么跟空性结合。那么三乘的法门基本上,一言以蔽之就是修空性,不管你灭色取空,不管你缘起性空,反正就是把这个自我意识空掉。那么空性在《法华经》说它是一个化城,化城说它本来是不存在的,就心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。没有这个东西,佛陀为什么要安立呢?因为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。因为很多人,他没办法马上接受心性的道理,佛陀必须要安立一个空性的法门。这是个法门。
  
  为什么呢?因为它产生寂静无为的力量,让我们暂时休息,这是一个目的,这个重点在暂时这两个字,你操作空性的时候,你一定要注意不能生法执,生法执的话,那你这个操作空性,你本身又为空性所局限,修《法华经》一定要知道,就是法门本身没有错,但是你要知道,佛陀这个法门是为实施权,那就没有错了。那你要把这个法门当真,那你就用这个法门来自我设限,你就自己永远在空性里面不出来了。
  
  所以二乘人的问题不是说他修空性,而是他不知道佛陀施设空性的方便。所以要知道空性,佛陀一开始的规划,他只是让你暂时休息的化城。那真正的宝所,所谓无量的性功德力,是一念心性,就是我们《法华经》一再强调的清净心、菩提愿。它可以展现无量的清净的庄严,而且是永远的安住。所以简单的说,空性是一个权法。那一念心性所展现出来的清净心、菩提愿是一个实法。
  
  权法跟实法的对比,佛教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,六祖大师那个偈颂,六祖大师的偈颂是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这是一个实法,那个心性的展现,清净心、菩提愿。那神秀大师的偈颂是: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。这标准的权法。当然,从禅宗的角度,当然是六祖大师获胜,因为你实法是佛陀出世的本怀,那权法是佛陀不得已,你没办法接受实法,佛陀就于一佛乘分别说三。但是有些人,有些古德也为神秀大师的这个偈颂喊冤,说,
  
  你现在禅宗一再的强调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是没有错,理论上没有错,但是你失去了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”,你本来无一物这个思想也建立不起来。这很重要,诸位。
  
  学《法华经》一定要注意,它强调的是会权入实,那个会叫做会归的会,不是废除的废。所以蕅益大师讲,学《法华》一定要知道,它是以一门圓摄百千法门,不是举一废百。不是说欸,我就是一天到晚修一心三观就可以了。诸位,每一个人的烦恼不一样,烦恼无边,所以法门也无量。理论上,没有错,你修一心三观,你观一念心性当体即空,成就清净心;观一切法即假,具足无量的性功德;发菩提愿要去成就。
  
  理论上,你用清净心、菩提愿,就可以成功,就可以成佛了。但事实上不会,你不可能成佛。因为你还是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,你要透过拜忏,拜忏是一个权法。你要持戒,你要用种种的空性,来调伏你那个粗重的烦恼。甚至于你面对某种感情、某种财富,特别执着的时候,你还要用二乘的灭色取空来暂时使用。但是重点是,暂时使用。你作暂时想就对了,你把它当做化城。
  
  所以在整个权法当中,就是你用《法华经》的思想,你回过头看过去佛陀所说的法,你都要用一种包容的态度来面对,就是当你有需要的时候,你一定要拿过来用,你不能执理废事。虽然事修,但是它对你就是良药,它契机就是良药。
  
 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了。比如净土宗好了,净土宗本来是一个妙法,对不对?你看,你念一句佛号,即众生心投大觉海,但凭六字出乾坤,圆顿法门。但是很多人把这个佛号操作的,连往生都没有往生,不要说成佛了。甚至于有些人念佛号念到着魔。
  
  那我们就开始思考了,哪里出了差错?佛号没有问题,有些人真的念佛往生,甚至有些人念佛成佛了。但是有些人念佛,我亲眼看到有些人念佛很精进,结果他着魔了,他从楼上跳下来自杀,那到底是怎么回事?因为他能念心出了差错。
  
  这是一部好车子,但是你不会开,结果变成什么样了?醍醐变毒药。就是这个法门,你用一种错误的心态去操作它,结果不但对你没有帮助,产生障碍了。那你这怪谁呢?当然不能怪佛陀。因为你对整个法门的整个相互关系的运用,你没有弄清楚。
  
  你看我们净土宗,有一个回向偈,它说:愿生西方净土中,九品莲花为父母,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是吧?这句话,你没有学《法华经》,觉得这个偈颂挺好,是吧,当你学《法华经》以后,你觉得这个偈颂有点问题。就是说,你愿意往生,这个是对的,往生以后干什么呢?听阿弥陀佛说法,花开见佛悟无生,那么无生的话就是大乘的见道位,破无明、证法身了。然后呢,你证得无生以后,既然不退菩萨为伴侣,你还是跟十方法身菩萨在一起,那缺乏一点什么?对,缺乏菩提愿。你有没有把众生,无量无边的众生,放到你的修行当中,那你就不能成佛了。
  
  所以这个偈颂其实是,按照《法华经》的思想是不圆满的。所以大智慧大慈悲的忏公师父,把最后一句改了,他把不退菩萨为伴侣,改成什么?回入娑婆度有情。你看这就齐了,是吧。就是说,诸位,净土宗你要知道一个观念,你同样念一句佛号,其实你这个佛号可以念到成佛了,不是往生而已。就是我们怎么样把成佛之道跟往生之道,把它圆满的对接起来,就是你学《法华经》的目的。
  
  就是说,你学完《法华经》,跟净土宗有什么关系?大有关系,你用清净心菩提愿来念佛,那你不但能够往生,你这个大白牛车带你到极乐世界,这个车还继续开。所以因地是圆满,你果地就圆满。所以我们用《法华经》的实法,来操作权法的时候,一定要记住,要以实法作根本,就站在清净心菩提愿的角度,来修一切的权法。所以你看,忏公师父能够看得出,这个偈颂没有合乎成佛之道,因为你没有把菩提愿展现出来。所以就是说,诸位!你反正就是念这句佛号,比方说你这辈子念一百万声佛号,但是你可以把它念得更好,你可以把它念得更好。你只要把心态准备,就是说,所念的佛号,这个佛号是平等的,但是你用什么心态去念,它就关系重大了,就能念的心,心力不可思议。
  
  所以我们今天用《法华经》来强化自己的心力,然后再回过来修你过去的法门,你拜八十八佛,你不是为了自己拜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此礼敬诸佛无有穷尽。那你这个八十作佛拜的,就不是一般的八十八佛了。那就是一佛乘的,叫做日劫相倍。你拜一天好过人家拜一劫,日劫相倍。因为你坐的是大白牛车,人家坐的是羊车、鹿车。所以,诸位,学完《法华经》,不是说你把过去的法门都丢掉,不是。你用你现在的心灵力量,回过头来去修过去的法门,这个就是会权入实。要把以前的法门对接起来。
  
  这第一题,看第二题。
  
  (二)世尊在本经中多次劝勉我们,要读诵、解说、书写、如法受持,那么所谓如法受持本经,在事修持戒方面,是否可以说,本经的四安乐行也正是含摄在菩萨戒的修学之中?
  
  答:
  
  身安乐行,调柔寂静;
  
  口安乐行,和合无诤;
  
  意安乐行,慈悲善巧。
  
  誓断一切恶,摄律仪戒;
  
  誓愿安乐行,弘法利生;
  
  誓修一切善,摄善法戒;
  
  誓度一切众生,摄众生戒。
  
  好,那么本经的四安乐行,是不是也摄受在菩萨戒的修学当中?是的,不过菩萨戒的修学范围比较广,因为它是一个成佛之道。誓断一切恶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,那基本上就是一个广泛的菩萨道。但是本经讲四安乐行,它偏重在誓断一切恶。什么理由我待会再说明。所以佛陀对于凡夫,特别是名字位的菩萨,在修这个清净心菩提愿的时候,他提出有四个法你要遵守:
  
  第一个身安乐行。有些人你不能接近,就是有些人的磁场,你跟他讲几句话,你就躁动不安了,这个人不能跟他在一起。小孩子,他七岁以下小孩,他根本不理性的,你跟他生活在一起,你《法华经》也不可能诵了。所以远离十种过失,做官的,杀生的,卖婬的,年纪小的小孩子,这个都你要远离的。你要保持你的磁场是调柔寂静的。第二个,口安乐行。不要跟人家争辩,不管对不对,不要跟人家争辩,因为他也不可能改变,你也不可能改变。所以争辩的结果就是没有结果。
  
  第三个意安乐行,慈悲善巧,就是说,虽然你自己修的是一佛乘的圆满教法,但是你没有必要把你的思想强加给别人,他没办法接受,你就用安乐道去摄受他,解脱道去摄受他就可以了。一定要善巧。那么总而言之,整个四安乐行的前面三个,就是远离过失,所以它整个是四分之三,都是在远离过失。那四分之一的发愿,弘法利生,它是修善跟度众生。
  
  那也就是说,那为什么感觉到《法华经》对于凡夫的菩萨,对于修习善法度化众生,没有那么的主动积极,你可以从佛陀讲到这个《随喜功德品》,就看得出来,可以看得出来。佛陀说,要你宁可在家里面读《法华经》,加强你的正念。
  
  他的理由是这样子,就是说,因为大乘的善根,很难成就,而很容易退失,你反正,你现在清净心菩提愿没有坚固之前,你修所有的善法,你也做不出什么大功德,你如果能够做出大功德,你现在就不可能是这副德行,就是生生世世轮回,我们很少创造大功德,为什么?我们心理素质太差了。就好像一个乞丐,你整天工作都没有用的,你打工的一百年,你不如回家,你就算继承你爸爸一点小小的遗产都好,就是自性功德力是不可取代的。
  
  佛陀的规划是这样,就是,你是一个凡夫,你宁可多花点时间,强化你的大乘善根,刚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落后别人一点,但是等到你大乘善根成立以后,那就是你表现的时候。你修一天那就是别人要修一劫。
  
  所以《法华经》你要有时间等待。就是说,你不要急着要怎么怎么怎么的,是吧?你现在这个打妄想的心,也做不出什么大事业,要你布施,你就存有私心,又想到我这个布施为了来生的快乐。所以我们现在的胸量跟见地,不适合马上造善,不适合,更不适合度众生,你没有三昧神通,你怎么度众生呢?你看法身菩萨他度众生是怎么回事?你看,普现色身三昧,是吧。所以,就好像说,你一个国中生,你说欸,我半工半读,我去打工,结果你工作也没有做好,书也没读好。你倒不如你是读书的时候好好把书读好,等到你拿到硕士博士,你的一个创意,一个念头,可以造福百千万众生。
  
 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陀的规划就是,名字位的时候,你少管闲事,你现在还是一个小孩子,你现在要做的只有一件事,在佛堂里面待着,读诵《法华经》,受持、读诵、书写、说法,就是这样。加强你的清净心跟菩提愿。
  
  那什么时候度众生呢?按佛陀的规划,至少是五品观行位的第四品,兼行六度,正行六度,就是五品里面不是有五品吗?随喜,是吧,读诵、说法,到说法的时候还没有广泛度众生,还偏重在自利。到了第四品,兼行六度,要真正,要智者大师,圆五品,到第五品的时候,正行六度才开始度化众生。那真正的广度众生要到大乘见道位,见道位。因为你有无量的三昧力,那度化众生就不是你现在度化众生这种。
  
  所以现在度化众生叫做什么呢?叫做随缘尽分,遇到因缘就度化,没有因缘就好好用功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四安乐行,非常保守,基本上都在是在誓断一切恶,他的理由就是,你要弄清楚你的定位,你现在是两只脚都没有站稳,不要马上去帮助别人,是这个意思。
  
  看第三。
  
  (三)以前学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觉得师父解释的很清楚了,《楞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,这两部经是同一线上的,只是《楞严经》多偏清净心,《法华经》多偏菩提愿。如果一个人只知《楞严经》不知《法华经》,会有欠缺吗?
  
  答:
  
  《楞严经》清净心,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;
  
  《法华经》清净心、菩提愿,会权入实,权实不二。
  
  《楞严经》的清净心,跟《法华经》的清净心,本质,本质是一样的。因为清净心不可能两个,因为它本具的。但是在操作上有不同,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你看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的判教是方等时,诸位,它是方等时。方等时是怎么回事?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,四教并谈,它里面藏、通、别、圆都有,所以你看摩登伽女在楞严会上,佛陀讲七处破妄,十悉显见的时候,她闻大证小,她证得阿罗汉果。在《法华经》,没有人听《法华经》证阿罗汉果,你听《法华经》只有两种情况:你要么你不想听,你就出去,五千退席;要么你把它听完,你就发菩提心。只有两种情况而已。要么你善根不够,你没有听,第二个你听完以后,你一定受益,只有两种情况。因为它里面没有权法,它纯圆独妙,就是这个醍醐是纯的,没有任何杂质的。但是《楞严经》不一样,《楞严经》里面有一些小乘的思想,里面它四教都有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