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《楞严经》它的特点在于破妄显真,它对立的。就是,佛陀在《楞严经》讲很清楚,你有妄想,也有真心,那么妄想是什么相貌?就攀缘心叫妄想,是吧?就是什么叫攀缘心呢?就是心随境转,外境来刺激你,你产生一个念头,人家赞美你,你产生一个欢喜。但这个欢喜心是什么心呢?是攀缘心。因为你这句话是外境刺激你才有的,当外境改变的时候,你欢喜心就消失了,叫随境生灭。清净心不是。清净心是,你不管跟我讲什么,我的心保持一个状态,就是不生灭心。所以它《楞严经》它的意思就是说,清净心比妄想好,但是我们两个是不一样,它强调这两个是不一样。
所以它强调七处破妄、十番显见,而且它把整个妄想的相貌,非常清楚的表达出来,你看那个《楞严经》五十阴魔,攀缘心就这么一句话,其实攀缘心落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很复杂的。你看,它可以跟色法结合,产生十种阴魔。你看一个人攀缘美好的色法的事物,庄严的事物,这就是妄想跟色蕴去结合。说欸,我对于这个物质这攀缘降低了,你没有对色蕴攀缘,你攀缘感受。有些人特别重视心理的感受,这当然层次比对色法的攀缘更好,有些人对感受也不攀缘,就说我处在一个环境,外在的色法也不好,心灵感受也不好,但没关系,我自己透过我的妄想、想蕴,我透过我一种妄想,我创造一种妄想让我自己快乐,这个也不行,这也是攀缘心,跟想蕴结合的攀缘心,追求神通、感应等等。
那外道的妄想更微细了,他追求禅定,跟行蕴结合。那么二乘人的这个妄想就更细了,它跟识蕴结合,他是一种了别的心当中,他在攀缘那种寂静无为的状态。在《楞严经》,诸位,《楞严经》把阿罗汉圣人的涅槃,把他判成五十阴魔。那表示什么?对立。我们看《法华经》,《法华经》佛陀对阿罗汉是怎么个态度?佛陀是鼓励他,他说没关系了,你是一个阿罗汉,汝等所行皆菩萨道。那么二乘智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,我们看,因为《楞严经》的当机众是阿难尊者,是一个生死凡夫,那生死凡夫他去托钵,结果遇到摩登伽女给他持咒,结果就把他迷惑颠倒,结果就差一点破戒体。结果佛陀派文殊师利菩萨将咒往护,把他救下来,给他开示《楞严经》。所以《楞严经》它多分是在灭恶,灭除恶法,就是所有的罪业跟攀缘心都有关系。
诸位,所有的罪业一定后面有攀缘心的影子,在那边作崇,一定有的,粗细而已。所以它销我亿劫颠倒想,不历僧祇获法身,他只要把颠倒妄想、攀缘心拿掉,你几乎所有过失都可以消灭。所以《楞严经》它是一个对立法,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,赞叹真心的优点,诃责妄想的缺点。但是你看《法华经》不是这样,《法华经》是怎么回事?《法华经》的当机众是二乘的圣人,初果以上的圣人,佛陀那些常随弟子。这些人长时间的修四念处,不净、苦、空、无我,他把整个身心世界的烦恼都断干净了,这些圣人是准备要入涅槃了,他说,我终于可以等到好好休息了,佛陀说:且慢,且听我说。
佛陀就开始开权显实了,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这个权法是我过去为了方便摄受你们而施设的,所以这个不是究竟法。我现在告诉你一个更真实究竟的法门。佛陀就开显一念心性。但是佛陀也鼓励他们,就是说,你们前面所走的路没有错,三百由旬跟五百由旬是一条线的,你们只要在往前进步一点点就好了。所以阿罗汉得到鼓励,说,噢,原来我们也可以成佛,原来我也可以跟我们大师兄一样,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到十方世界转大**。所以就发起菩提愿,佛陀跟他授记作佛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《法华经》的重点在于鼓励他生善,所以你看那个《方便品》,说你只要: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。《法华经》就是,你不管做什么善事,只要跟三宝结缘,你都可以种下成佛的种子。为什么?因为你的心性永远没有消失,所以诸位,《楞严经》是破妄显真,《法华经》是即妄是真。你打妄想没关系,但是你的真心没有消失掉,就是说,你流浪没有关系,你反正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是不会改变的,你总有回头的一天。
那这样讲的话,《楞严经》的清净心的操作,跟《法华经》操作差别在哪里呢?一个偏灭恶,一个偏生善。举一个例子,比方说你要拜忏,那当然是你要用《楞严经》来修忏,因为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,所有的罪业都是跟攀缘心有关。所以,你可以依止《楞严经》的清净心来拜忏。但是你要受菩萨戒,你没有信心,你说我烦恼这么重,我业障也很重,我什么都不会,我有资格受菩萨戒吗?你读读《法华经》你就有信心了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别。打妄想的心就是真心,只要你回光返照,它就是真心了。所以《法华经》基本上是肯定句,它是肯定你妄想有真心,《楞严经》是认为真妄不两立,有我就没有你。
《楞严经》的操作,来自于调伏妄想,非常有力量,拜忏、你打坐的时候,出现魔境的时候该怎么办?你要看《楞严经》,灭恶这一块。那你对于你自己有没有资格受菩萨戒,你对于往生有没有把握,说往生极乐世界,十万亿佛土这样远,我有办法去吗?你读《法华经》,哦,十万亿佛土不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,以心性本无外故。我内心本来具足极乐世界,那跟距离没有关系,我念佛是把我自性的极乐世界,把它给念出来。是心作极乐,是心是极乐,跟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没有关系,没有关系。
所以诸位,当你要是创造功德的时候,就是你诵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当你要受菩萨戒没有自信的时候,就诵《法华经》,是这样子。所以这两个差别,一个是方等时,一个是法华涅槃时;一个是纯圆独妙,一个是弹偏斥小,叹大褒圆,这差别在这儿。
好,我们看下一题。
二、法身菩萨的三昧神通
(一)在《妙音菩萨品》里,师父上人讲到法身菩萨主要是,法门无量誓愿学,众生无边誓愿度,所以本品中文殊菩萨和华德菩萨,都请教了妙音菩萨,要向他学习诸多三昧的修法。弟子的问题是,法身菩萨要学的无量三昧,是有限的无量,还是无限的无量?
答:
一念心性,即空,本自清净,离相清净静,般若道。
即假,本自具足,心作心是,方便道。
这个《法华经》的修学是两道,般若道跟方便道。我们刚开始会从不同会归到,我们《法华经》的修学是这样,越修行大家越相同,越相同,越相同。你有你的妄想,他有他的妄想,你有你的业力,他有他的业力,所以刚开始在修般若道离相清净的时候,大家会慢慢往这个自性清净的地方会归。所以一开始是从常别回归到常同。等到见道位的时候,是一个交叉点,就是十方诸佛是站在同一个自性清净心,就是你不可能说,你证得的清净心跟他证得的清净心不一样,不可能。
为什么?因为它是本具的。本具的就是你只是把它恢复而已。所以大家都一样。如果清净心是修来的,那就不一样了。所以诸位,修行是先从相同,因为他修空观,离相清净,等到你见道位以后,又开始不同了。因为因地人各发各的愿,阿弥陀佛发阿弥陀佛的愿,叫做临终接引;观世音菩萨发观世音菩萨的愿,寻声救苦。所以到了见道位以后开始,又常同又常别。
那现在有个问题,就是说,法身菩萨各显本事,各现三昧神通,那这个三昧神通是有量还是无量呢?答案是无量。它的理由是这样,从心作心是,你内心要敢这样子去想,去造作,它最后的结果就会出现。简单的讲,只有你想不出来,没有法身菩萨做不出来。比方说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也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,他也是一种普现色身三昧,只是说创造这个普现色身三昧,时间很久而已。诸位,我们常常听说,十方三世佛,阿弥陀佛第一,是吧?那这个第一难道你没有办法超越吗?未必。你也可以发个愿说,欸,我成佛以后,我把极乐世界的好处拿过来,有七宝池八功德水,宝树楼阁,依报庄严,正报的色身,没有病痛,具足神通,更重要的寿命久远,各式各样的,你可以把极乐世界的庄严都想清楚,再加上你自己的发愿,可不可以?当然可以,当然可以。
所以诸位,三昧神通是一个因缘所生法,只是它这个因缘所生法不是用业力,是由菩萨清净的愿力造成,所以没有极限,各显神通,各自发挥。没有两个菩萨的三昧神通完全一样的,不可能。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经历。所以我们常说果证,诸位,果证是无为法,《金刚经》说的,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,所以果证,你证得那个真如的真理是有极限的,你从这个见道位、分证即佛,到最后究竟成佛,你的真理到极限了。是的,极限就极限了,你即空即假即中完全证悟了,那就是圆满了。
但是同样的究竟成佛,你显现的三昧神通那就各显本事,那是因缘所生法,那没有极限的,因缘所生法没有极限。所以我们讲,佛道就是理观这一块是无上,它有极限,佛道无上誓愿成,但是法门是无量誓愿学,法门是无量的。所以法身菩萨的三昧神通,是没有穷尽的。他今天发一个愿,去修六波罗蜜,创造一个三昧,他也可以,改天他又亲近某一尊佛,去学他的特点,再发个愿,再修六度又创造一个三昧,那是没有止尽的。但是真理是有止境的,真理的证悟是有止境的。
看第二题。
(二)请师父开示,遇到灾难危险时应该提起佛号,还是观世音菩萨名号?
答:
一约因缘,因缘深厚,感应明显
二约目标,设定来生目标,决定今生修学
三约年纪,年纪越老,修学愈专
这个要称念哪一个菩萨的圣号,有三个条件来判断,首先约你个人的因缘,因为我们不是今生才修行,所以感应有冥机显应,有显机冥应,有些人他念观世音菩萨,念没几句就有感应了,他过去生的修学已经修一个程度了,所以他今生稍微用功一下,的确就有感应。所以这个就是你个人的修学经验。你看有些人,他遇到事情他念观世音菩萨,他曾经有过那么些感应,哦,他就知道了,有事情就念观世音菩萨。他会把往生念阿弥陀佛,遇到障碍念观世音菩萨,把它区开来。第一个约因缘。
第二个约目标。就是理性了,就不谈个人的因缘了,就是说,佛法讲因果报应,就是说,佛法是多元化的,它有很多种结果,但是你人生又短暂,那你现在重点就是说,你准备来生要变成什么样,这很重要。就是,你来生要继续轮回,这是一个目标,反正我也不着急,我生生世世行菩萨道,那这是一个目标。第二个,不行,我今生必须把这个生死给解决掉,不能再拖了,这再拖下去,这不是个事儿,这又是一个目标。
所以你说你的因地要修什么,其实是错的,你要先问你,你的目标在哪里?因为这个目标影响到你的因地,所以他修行,他是先有目标再有因地的,你看四谛,苦集灭道,他先想痛苦,为什么有痛苦?因为有烦恼。灭谛,苦集灭道,那为什么要灭?因为有道。所以佛法都是先谈果地,就是你先设定你希望变成什么结果,然后再考虑你必须要在有限的生命,要修哪些因地。比如说我来生想做大国王,那你的重点就不是在念佛,你的重点修十善业,是吧。
那如果你的目标是往生,那很简单,你往生是靠谁接引的?你不是靠地藏王菩萨接引,也不靠观世音菩萨接引的,是阿弥陀佛接引你的。所以顺从本愿,你一定要把佛号摆在正行。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,如果了。所以,这个就跟你喜欢什么佛菩萨,就没有关系了,重点不是你喜不喜欢,重点是你定这个目标,重点是你的目标,你要顺从你的目标。那第二个,由目标决定,那就是很理性了,不管我喜不喜欢佛号,我一定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弥陀的本愿摄受我去的,所以你就必须把念佛当正行,因为为什么?因为目标决定了。
第三个跟年龄有关系。因为你年纪越大,你的造作能力越薄弱了,你的心力越薄弱,所以你必须要集中你的心力,更多的心力在你目标上。就是说,你到晚年的时候,重点已经不是离苦得乐的问题了,也不是赵吉避凶,这都无所谓。就是你到临终的时候,晚年的时候,重点是,你要规划你的来生的了。一个人到了晚年,你再注意今生,那你这个人就不对了。因为你这个,你到晚年你的太阳是,已经是夕阳西下,你今生再怎么经营就这样子了,再离苦得乐也就这样子了,你到了晚年是怎么去创造,赶快就把来生的你的目标给创造出来,就是你的心要跨越今生想到来生去了。
所以你的年纪也会影响到你修行的法门,比方说你年轻的时候拜八十八佛,到晚年想说不对,我跟这么多佛结缘是挺好的,但是,我临终的时候靠阿弥陀佛接引,所以你可能会改拜阿弥陀佛。这个为什么?因为年龄影响你的修行,你必须怎么样呢?一门深入了。因为你的,以前慧天长老,我们教务主任经常讲一句话说,年纪大了要赶路了,太阳要下山了,你剩时间不多了,要加紧脚步走了,要赶路了。
所以,到底你是念哪一个圣号有三个因素,而这三个因素,后后重于前前,第一个你的年纪,你还年轻,你还有大把的青春,你爱念什么佛号,你就念什么佛号。反正你不着急。第一个年纪,第二个你的目标,第三个你个人的因缘。但是后后重要于前前。
看第三题。
(三)本经以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释疑开始,及代表大行的《普贤菩萨劝发品》结束,师父慈悲开示,这当中有什么深意?
答:大乘佛法修学三大重点:
一观照力,智慧观照,以为引导
二誓愿力,发大誓愿,确认目标
三行动力,广修六度,落实修行
其实《法华经》的大乘善根是两个重点:一个是清净心,一个是菩提愿。那如果你今天没有把《普贤菩萨劝发品》这一品把它列进去,那你可能就只有偏重在智慧的观照,那你学《法华经》刚好学一半。为什么呢?为什么没有菩提愿会有问题?因为你从智慧的观照,理观要落实到事修,这个愿力是很重要的连接点,就以愿导行。你去诵《法华经》,你不发菩提愿,你诵着诵着,不知不觉,虽然你的理观很强,你不知不觉就会产生私心。我曾诵《法华经》功德很大,我会进步很快,但是你的所有的所缘境都活在自我,你这个小蜡烛的这个自我的身心世界。
那诸位,你的因地如此的狭小,你怎么可能成就月印千江,百界作佛的这种广大的菩提道功德呢?不可能。所以你今天没有把无量无边的众生,在因地放到你的修行规划当中,按照印光大师说,有人问印光大师说,我如果一天到晚念佛,我不发菩提愿会有什么结果?印光大师讲一句话就够了,虽修妙法,感果卑劣。就是说,你诵《法华经》可是妙法,但是你的心太狭隘了,你有智慧,你非常聪明,你可以看透这一切事情,都即空即假即中,但是你没有发菩提愿,可惜了。所以你所修的行门,都是一种狭隘的行门。所以这个愿力是很关键的,叫以愿导行。
就是说,当你的理观智慧要落实到事修的时候,不管布施、持戒、拜忏,一定要菩提愿来摄持这所有的行门,让你的行门变成无尽灯。譬如一灯,燃百千灯,灯灯相传,无有穷尽。以前那个古德,讲这个《劝发菩提心文》的时候,他讲一句话说,心真则事实,愿广则行深。菩提愿要发得真,发得广。
我举个例子,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小村庄,这个村庄的人个性非常刚强,很难度化。佛陀派了几个阿罗汉比丘去度,都无功而返。后来佛陀就派了目犍连去。目犍连去,没有显神通,他到了那里,那个村人看到他起大欢喜心,马上跟他受三皈五戒,也有很多人跟他出家。那弟子们就问,说欸,目犍连尊者他也没有显神通,他一去到那里,大家还起欢喜心,是什么因缘?佛陀说目犍连尊者以后是凡夫的时候,他有一天去上山砍柴,遇到一群蜜蜂,所以他很害怕,他就起慈悲心,说你们不要叮我,那我发愿,我成就圣道以后我来度你们。矣,他生起了一个非常广大的菩提愿。这个时候就跟这个蜜蜂结下善缘了。那么这群蜜蜂后来就变成这个,辗转的因缘又得到人道,又相聚在一起,在这个村庄的人。所以过去生的一念的善愿,结果今生变成善缘。
现在大家有个问题了,说,我发菩提愿是我内心的世界,这个众生也没有听到,他作为蜜蜂,他也没有听到我讲话,那怎么这个因缘就生了呢?这个就是一念心性深妙的地方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就是说,诸位,你内心的众生跟外在的众生是相通的,知道吗?
所以诸位,你不要以为说,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尸体,你起慈悲心,念个佛号发愿给他,你不要以为说他不知道,不是这么一回事。他可能不知道,但是他有一天跟你相遇的时候,他会莫名其妙的对你生好感,莫名其妙,这就是心灵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地方。所以诸位,比方说,欸,我现在受了菩萨戒,我誓断一切恶,我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众生,感觉上别人也感觉不到,你不要认为你别人感受不到,你只要坚持下去,你会发觉你的人缘越来越好。
这个就是为什么?因为我的心跟你心其实有,心灵是有相通的地方,它不一定是第六意识分别的范围,但是这叫做不思议的一种心作心是。所以其实你现在所发的菩提愿,已经在你未来的成佛之道,已经产生一个美好的因缘,这个就是菩提愿的重要性。同样一件事情,你可以把它做得更好。所以清净心跟菩提愿缺一不可,缺一不可。一个是强调内心的本质,一个是扩大你的胸量,广结善缘。那你这样子未来你成就法身的时候,你更容易去操作度化众生的誓愿。
好,总而言之,整个《法华经》的善根就两个,一个清净心,一个菩提愿。那么把理观的智慧跟普贤行愿做结合,这个是会把你的修行的功德最大化,然后再配合你过去的权法,拜忏、持戒、调伏烦恼等等。
好,今天的研讨到这里。阿弥陀佛,谢谢大家。好,我们回向。
(全部课程圆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