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所以诸位!不是努力修行就能够突破,关键是你依止的真理圆不圆满。你老是觉得自己业障深重,那你果然就业障深重。就是你一直认为你这个镜子上面很多灰尘,那你就今天拨一点,明天拨一点,就“时时勤拂拭”。你要告诉你自己:我本来没有灰尘的。所以,同样的烦恼,你用不同的法门去对治,进步的程度不同。当你变成“大海”的时候,你对治烦恼就很容易了。就这么一个情况。
“显示胜因”就是说,你成就了一个殊胜的大乘圆顿的善根,相同的烦恼放在你的心中,你很快突破。这种是殊胜的因地。
戊三、述以近果
普贤!若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,应作是念:此人不久当诣道场,破诸魔众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转法 轮,击法鼓,吹法螺,雨法雨,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。
这第一段讲到远果,就是未来的果报。在末法时代,你依止这个大乘圆顿善根,就有五种功德了:第一个,趋道场。你是一个凡夫,但是你依止普贤行愿,开始每一天老老实实受持《法华经》,你这个人不久当成就成佛的道场。不久,时间的问题。第二个,破魔众。你成佛之前降伏魔众。第三个,成佛道,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第四个,转法 轮,击法鼓,吹法螺,雨法雨。第五个,升法座为大众说法。
也就是说,你这个人已经正确地走上成佛之道。就是你这个人走上高速公路了,这个方向正确了,到达目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了。第一个,远果。
我们看近果。
普贤!若于后世,受持读诵是经典者,是人不复贪著衣服、卧具、饮食、资生之物,所愿不虚,亦于现世得其福报。
那么普贤菩萨!佛陀就招呼普贤菩萨。若于后世,能够依止普贤行愿受持、读诵《法华经》,这个人就不再追求各种的四事供养了,因为他的内心淡薄了。生活叫随缘度日,不再攀缘外境了。“所愿不虚”,他的内心的菩提愿是真实不虚的,不容易动摇的,所以这个人即便在现世都能够成就广大福报。
大乘圆顿种性的这个修行,叫做修行上路了。我们凡夫最大的麻烦就是怎么样?修行不上路。你今生修人天福报,来生退转,第三生修行的时候修二乘,所以你这个方向不断地变来变去。所以这个三乘的善根,它的问题就是,你没有真正进入到佛道的这种路上。那为什么?因为你因地不对,因地不真。
你今天能够依止普贤行愿受持《法华经》,你今生不但大善根、大福德,而且你关键是什么?从成佛之道,你修行上路了,直趣佛道。
戊四、攘其外难
若有人轻毁之言:汝狂人耳,空作是行,终无所获。如是罪报,当世世无眼。若有供养赞叹之者,当于今世得现果报。
佛陀最终以慈悲心来预示这个罪报,使令众生知过必改,不相恼也,所以他先列明罪福果报。说,有人轻毁受持《法华经》的人,他怎么说呢?他说你这个人是个狂人,不切实际,“空作是行,终无所获”。你只知道整天在佛堂里面诵《法华经》,你这样子也不修福,也不修慧,终无所获。那你这样子去轻慢、毁谤受持《法华经》的人,会有什么罪报呢?“当世世无眼。”因为你破坏了众生清净的法眼,所以你就没有眼睛了。反过来,你看到有人在受持《法华经》,你供养赞叹,那么你今世就能够得到殊胜的果报。这种花报。先简单地说明这个罪福果报。
第二段就详细地说明轻毁的罪报,看经文。
若复见受持是经者,出其过恶,若实,若不实,此人现世得白癞病;若有轻笑之者,当世世牙齿疏缺、丑唇、平鼻、手脚缭戾、眼目角睐、身体臭秽、恶疮脓血、水腹短气、诸恶重病。
如果你见到有人受持《法华经》,你指出他的身口的过失。你指出他的过失,这个过失可能是事实,也可能不是事实。不管是事实、不是事实,你只要在大众面前指出他的过失,你这个人现世得白癞病。白癞病就是类似我们现在的麻疯病,得到以后全身溃烂。或者你轻视、取笑这个受持《法华经》的人,当世世牙齿疏缺,牙齿有缺漏;丑唇,你这个嘴唇就是下垂或者歪斜不正;或者是扁鼻,这个鼻子就扁塌;手脚缭戾,这个手脚弯曲,这手脚伸不直;眼目角睐,眼睛就是斜视了,眼睛没办法往正面看,就是斜视;身体臭秽,身体有臭秽的味道;或者恶疮脓血,身上长恶疮,流脓流血;或者水腹,水腹就是你经常这个胃消化不好,胀气;或者短气,就是有气喘病;以及诸恶重病。诸恶重病,古德解释就是各种癌症等等。这个就是你毁谤受持《法华经》的过失。
我们前面一再说过,《法华经》的住世是至关重要,因为它是直接影响到三宝住世的。你今天障碍《法华经》的流通,等于是障碍三宝的流通。因为,没有《法华经》那就不能成佛了,那只能在三乘的果报打转。所以,你今天毁谤《法华经》,断了未来的佛宝;没有佛宝,就断了法宝;没有人出来说法,那你就断了僧宝。就三宝都断了,所以这个过失很重。所以佛陀在最后就是悬示罪过,让大家知过能改。
戊五、信受功德
是故普贤!若见受持是经典者,当起远迎,当如敬佛。
所以最后结劝。普贤菩萨!假设能够看到依止普贤行愿受持《法华经》的人,你应该要起身来恭敬迎接,这个人是未来之佛,成佛的。他已经正确地走上成佛之道,那快慢只是他精进的时间问题了。
丙四、闻品受益分二:丁一、闻品利益;丁二、闻经利益
我们看最后的丙四,闻品受益。
丁一、闻品利益
说是普贤劝发品时,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,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。
佛陀宣说的时候,在法华会上有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,成就了百千万亿旋陀罗尼,就是成就假观的智慧,通达了一念三千的思想。也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菩萨具足普贤道,具足普贤道就是成就等觉菩萨了。
丁二、闻经利益
佛说是经时,普贤等诸菩萨,舍利弗等诸声闻,及诸天龙人非人等,一切大会,皆大欢喜,受持佛语,作礼而去。
佛陀说《法华经》以后,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,舍利弗等诸声闻众,还有与会的诸天、龙,还有人非人等一切大会,内心皆大欢喜,受持《法华经》的法义,作礼而去。
我们看最后的附表六十,我们把整个《法华经》的修学做一个结示劝修。
首先我们看第一段。
《法华经》的修学,根本就在它理观的智慧。就是,你修行,你不可以直接去修行,理论上不可以;你要提升你的知见,你要把凡夫的知见提升到佛的知见。
那怎么做呢?
你要内观,内观你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。当你观一切法空的时候,你观心性本来无生,你就会了解你的内心本来清净,所有的妄想都是外来的。你了解清净的时候,你同时也会知道即假,就是你这个清净心并不是顽空,它随时可以变现万法。
就是说,诸位!为什么法身菩萨能够普现色身三昧?为什么我们不可以?因为我们失掉了清净心。所以这个即空是关键。一个人能够了解即空,把所有都放下的时候,自然就自在了。所以它核心思想在即空。
为什么《法华经》用迷悟来论断十法界?
就是,迷,你就在娑婆轮转;悟了,你就往生极乐世界。这一点在临命终很重要,诸位!净土宗也是一种圆顿法门。圆顿法门基本上就是用心力来转业力。所以,为什么他能够带业往生?诸位!有些人带业是不能往生的,你知道吗?你如果执著业力是真实的,你业就没办法带了。业力为什么能够掌控你?因为你执著它是真的,那业力对你的影响力就很大了。
为什么“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”?就是,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呢?一定要相信你的内心本来清净,本来没有业力,然后再忆佛念佛,这个时候才能够把业转过去的。你今天如果不能够忆念内心清净,你还是打妄想,你念佛的时候这个业就不能带了。所以这个关键在清净。因为清净心,所以你才能够在一切法得自在。
所以这个迷悟是关键。你迷了清净心,你对一切法就很被动了,这个法就变成它来掌控你了。所以这个清净心是关键。
那么依止清净心作根本以后,第二个就是发菩提愿。看第二段。
我们前面讲过,你有自性清净心的安住,你一定要有目标。什么目标呢?第一个,上求佛道。所以你要能缘你自性的烦恼。虽然你自性清净,但是有如梦如幻的烦恼要断,有如梦如幻的佛道要成。另一方面,虽然自性清净,也有如梦如幻的三昧神通的法门要学,有如梦如幻的众生要度。
所以诸位!清净心里面一定要有菩提愿,这一点是很重要的。所以你看,二乘人的空性他没有愿力的,他空、无相、无作。大乘的空为什么不叫空性而叫清净心?因为他心中带有愿力。这两个是互相资助的,清净心、菩提愿。这两个成就,就是大乘善根成就了,那么你这个人就有资格来修行了。有资格修行了,那你这理观跟清净心跟菩提愿,用来念佛也可以,拜忏也好,那么从《法华经》的角度,就带入了《法华经》的事修。
看第三段。
你依止清净心跟菩提愿,你这个大乘圆顿善根成就了。那你接着要做什么呢?要有事修,借事显理。
第一个,依止四安乐行。四安乐行是这样子,就是说,身为凡夫,有些因缘我们是不能碰的,你只能够闪开。你一个初学者,千万不要说,欸,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。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。你应该怎么做呢?你要选择那些没有百花丛的地方过去,减少百花散漫的地方。所以,身安乐、口安乐、意安乐,就是有些因缘你不能碰,有些话你不能讲,有些人你不能接触。比方说做官的、杀生的、淫 女的、小孩子,你都不能碰的。最后依止誓愿力来帮助你。就是,至少你要让你自己身心安乐。其实身心安乐这个“乐”字不重要,关键是这个“安”字,你让你的身心处在安稳状态,所以有些因缘你不能碰。
然后呢?然后就修五种行:受持、读、诵、书写、解说,成就自行化他。这样子你就成就大善根、大福德。也就是说,理观成就、菩提愿成就的时候,你还是要靠文字般若来加强你的观照力,用文字的熏习。
看第四,最后的“功德”,成就四法。
我们整个善根,清净心跟菩提愿,清净心有三种功德,为诸佛护念、植众德本、入正定聚。
我们争取的第一个就是“为诸佛护念”。就是说,我们成就了大乘的善根以后,要去受持《法华经》,为什么呢?我们要想办法进入到为十方诸佛护念的这个范围。就是说,我们念佛就很容易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,我们修行就很容易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,因为我们顺从十方诸佛的本愿,是这样子来的。为十方诸佛护念,然后我们依止菩提愿、清净心,成就大乘的善根。
总而言之,《法华经》的修学,这种圆顿法门的特别,一定要记住:即妄是真。就是说,你要永远相信,你这个打妄想的心,它的本质是清净心。我们凡夫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我们心中所现的影像太执著,叫取相分别。你慢慢把这个影像放掉的时候,你才能够了解你内在的本质是清净心。有清净心,再发起菩提愿,那就是大乘善根。这个时候你修所有的法门,都是普贤行愿。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好,我们这次《法华经》就跟大家学习到这里。
我们感谢净土教观学苑、妙法莲心学院所有的义工干部!由于你们的护持,让我们整个课程顺利圆满。我们也感谢大家这五年来不离不弃地来现场上课!还有妙法莲心学院的网络班的学生,大概有一千五百多人,这五年来在这个视频上来跟我们学习,让我们整个课程更加的庄严殊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