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庚三、问讯传旨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百四十三面。我们看庚三,问讯传旨。
这一品是讲到。它主要的内容,就是释迦牟尼佛放光东照,放大光明,从东方召请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。干什么呢?妙音菩萨是智慧特别殊胜,所以他展现他的智慧庄严,来为《法华经》作证。
这个智慧庄严,可能大家会产生疑惑。因为我们以前在修三乘的权法的时候,智慧的重点在于解脱,说“三乘共坐解脱床”。智慧本来是解脱之本,福德是安乐之门,那么智慧怎么就能够变成庄严呢?这一点我们加以说明。
基本上,我们生死凡夫有两大问题要解决:一个是生死业力,一个是颠倒妄想。主要是这两个,任何人都一样。业力跟妄想,两个混在一起,那就更复杂了。解决之道主要有两个方向:
第一个是凡夫跟外道。他们解决生死问题直接从业力下手。他认为,反正业力是固定的,所以我就修苦行,我透过身心的痛苦,赶快把罪业给消灭;或者我持戒修福,靠善业来取代罪业。
但这两个方法都不好。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呢?因为业性本空,就是业其实不是固定的。我们学过唯识学,大家都知道,你造了业以后,业跑哪儿去了?它是以一种种子的方式存在,存在阿赖耶识里面。那么在阿赖耶识里面,它不是固定的,它刹那刹那地生灭变化。那这个变化受谁影响呢?受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执著影响。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跟执著活动越炽盛,它熏习第八识,你那个业力就更坚固。反过来,你越收心,你越内观的时候,这个时候你的业力的活动范围就越羸弱。
这就是为什么净土宗晚年一定要收心。你只要不收心,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都没有用,因为你激发生死业力。虽然你有往生的愿力,但是毕竟生死业力是熟境界,你无量劫所造的业力,所以你绝对不能去刺激它,不能刺激它。只有一个方法,就是收心,都摄六根。你心一收起来,“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”,就算它不断,至少它是沉淀的调伏状态。
也就是说,心为业主,你不从根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,你直接改变业力,那叫做事倍功半。所以你看外道凡夫,修了很久,却没什么改变,该业障深重还是业障深重。你怎么可能去挑战你无始劫来阿赖耶识里的业力呢?你这个阿赖耶识的业力是无量劫来累积而成,你用短短的几十年寿命,就要去把这个大仓库的染污给消灭掉,那不可能的事情。
那怎么办呢?佛陀有大方便,就是:消除业力只能当作助行,以拜忏、持戒相助,它的正行就是你要注意你的妄想,颠倒妄想,它是根本。因为它整个活动,业力由它所造作,业力也是由它来带动而增长广大,罪魁祸首,心为业主。
处理妄想也是两个方法。
三乘的权法就很简单了,用空性。他修空性的理由就是,你为什么有业力、有妄想呢?因为你有自我意识,想要主宰。他主要面对我执。这个方法是对的。但是空性为什么不圆满呢?因为它不是本来面目。空性的智慧,你看《法华经》讲得很清楚,佛陀对三乘的空性说:“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。”我们没有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是空性的,不是的。
那这个空性是怎么来的呢?佛陀善巧安立一个法门。比方说,欸,你修无常,无常就知道是痛苦,痛苦就无我,所以这样安立作空。是透过佛法去创造一个空性的假相,“但以假名字”。这个假相虽然是如梦如幻,但是它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烦恼、业力的干扰。就像化城,佛陀在修行当中变化一个化城,你进去以后安稳、快乐。所以,空性是我们修行创造出来的。那这个有问题了,它不能够性具功德,它没有功德,空性就是空性。所以你看很多人,他修了空性以后,他没福报,因为成就空性跟成就福报是两码事。
《法华经》的思想不是这样。它直接从一念心性下手,高!因为这是你本具的。一念心性,它最妙的地方就是它是一种不二的思想,就是说真妄不二。一念心性它是这样子:你向外攀缘,那它就变成妄想,好像你不待在家里面,你选择离家出走,那你就是一个穷子;你回归家庭,你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。同一个人!你回光返照、正念真如的时候,它就出现自性清净心;你向外攀缘,它就变成颠倒妄想。
所以它这个,为什么说是妙法?就是一念心性怎么妙,妙在哪里呢?流浪生死也是它,涅槃寂静也是它。但是这个地方为什么它那么重要呢?因为你不可回避,一念心性是你本具的,它不像空性。空性是你要修也可以;你不修,有很多人从圆教思想直攻真如的,成就法身,也是有,他烦恼没那么重。所以,一念心性是必修的,你一定要面对,因为它是实法,它不像空性。空性就是,你烦恼重,拿来当对治,可以。要是往生净土,有些人他一辈子也没修空性,他照样能够成就法身。所以权法就依个人的需要而定。
我们今天谈的是实法。实法的重点,它不是修空性,它是恢复心性的自性清净心。注意!为什么真如的清净心加一个“自性”?也就是说,它本来就清净,不是因为你修行它才清净,我们只是把这个清净恢复。我们以前打了很多妄想,就是我们以前抓了很多的妄想,现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——把妄想放下,你的手就是清净。它的概念是这样子。所以,何期自性,“本自”清净,这是很重要的。
当然,你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地回光返照。所以你学《法华经》只有一个,你要不断地向内观照——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。古人讲说“一念不生全体现,六根方动乌云遮”。说,那我有没有自性清净心?这个你决定。你要打妄想你就没有,你等于没有。就是说,你选择离家出走,那你就是一个流浪的乞丐;你选择回归家庭,你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。所以,业障深重也是你,万德庄严也是你,关键是回光返照还是向外攀缘。
所以,整个《法华经》的核心思想就是,我们既然一念心性不可回避(因为你本具的,它不是外来的),不可回避,你只能直观地面对,然后不断地告诉你自己,你本来是清净的。除了“清净”以外,这个清净它还“法尔”,“法尔”意思也是本来它具足十法界的功德庄严,它法尔具足。你看,为什么他成就法身以后能够现出一个狗的样子去度化众生?他能够现出一个大蟒蛇?他能够现出佛菩萨?这都不是修来的,他本来就具足十法界。是因为我们今天丧失了清净心,才使令我们在整个性具十法界当中形成障碍。
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说,修行,佛陀成佛以后为什么能够普门示现,能够普现色身三昧?因为佛陀只断修恶,不断性恶。他不造恶法,但是他性德里面的三恶道没有丧失。但是差在哪里?差在我们去三恶道那叫不自在,那是业力招感;佛陀到三恶道,那叫做“佛为法王,于法自在”,他现身说法,他没有任何痛苦。
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,就是说,当你恢复了自性清净心,你就能够具足十法界的功德庄严。就是这样。所以你看阿罗汉,阿罗汉修空性的时候,他有可能“罗汉托空钵”。你说,欸,你阿罗汉怎么没有福报呢?因为你没有修福报,而三乘权法是每一个法都要修的。因为你没有从心性下手,你直接从空性下手,心外求法。你心外求法,那你每一个都得修,布施你要去修,持戒要去修……
那你回光返照,你依止真如的时候不一样。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法身菩萨是托空钵的,不可能。你要么没有成就法身,你一旦成就法身,你一定具足功德庄严,你一定的,因为你从心性下手。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”,他一定会“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。就是,唯心所具、唯心所造,他一定会唯心所现,他就能够现出普现色身三昧。
这就是为什么妙音菩萨依智慧的殊胜,来到娑婆世界的时候却能够在虚空现出八万四千朵七宝莲花。那是唯心所现的,他的自性功德显现出来。那他为什么有自性功德呢?因为他恢复了自性清净心。
所以诸位!我们学习《法华经》一定要知道,从心性的角度下手的好处,就叫做总持。理论上,你说我整天在佛堂里面诵《法华经》,我怎么会有福报呢?后面会说明,读诵《法华经》是大福德,因为你自性本来就有福报,在你不断地回归自性清净心的时候,你福报自然就现前了。就像穷子,穷子他只要做一件事就好,他只要回家就好了,他就能够继承家业。父子相认,继承家业!
我们以前为什么会进步很慢?因为我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离家出走。你离家出走以后,什么都得靠自己;你落入了因缘所生法,你的修行就很被动了,非常被动。而你选择回归真如,正念真如,那你背后是有清净心跟性功德在加持你。为什么它是一个成佛的捷径?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我们讲“智慧庄严”,就是当你修一心三观,成就自性清净心的一心即空以后,你自己就能够成就普现色身三昧,福报对你来说那是一个任运自在的显现。所以,佛陀必须把妙音菩萨请过来作证:你修一心三观跟修空观有什么样的差别,就差在这里。因为修空观叫做解脱,修一心三观叫做智慧庄严,它不一样。
庚三、问讯传旨
我们看庚三的“问讯传旨”。妙音菩萨来到娑婆世界以后,他当然第一个就要去问候佛陀。
到已,下七宝台,以价值百千璎珞,持至释迦牟尼佛所,头面礼足,奉上璎珞,而白佛言:
世尊!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,少病少恼,起居轻利,安乐行不?四大调和不?世事可忍不?
这一段的问候传旨有三段:第一段是问候释迦佛,第二段是问候众生,第三段是问候多宝佛。先看第一段,问候释迦佛。
妙音菩萨带了八万四千个眷属,浩浩荡荡,从东方的净光庄严国土来到娑婆世界。到了以后,登上了这个七宝莲花台,到了释迦牟尼佛前面,就下了莲花台,以价值百千金的璎珞,持至释迦牟尼佛的面前,头面礼足,奉上璎珞,献上供养。一方面白告佛陀说:世尊!我谨代表净华宿王智佛来向您老人家问候。看他怎么问候。
第一个,“少病少恼,起居轻利,安乐行不?”您老人家色身是不是没有病痛,内心是不是没有忧恼,日常生活,起居是不是特别的轻便自在,成就身口意的安乐?释迦牟尼佛毕竟是应化身,应化身当然就示同凡夫。所以我们前面在里面讲到,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有忧恼呢?因为他忧恼他的儿子离家出走。因为众生离家出走,舍父逃逝,所以父亲内心忧恼。因为他是示现应化身,跟凡夫必须要同事摄,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“四大调和不?世事可忍不?”这个地方是讲到誓愿安乐行,对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不是能够忍可、顺利?
这讲到四安乐行。这段是对释迦牟尼佛应化身的问候。
我们看第二个,对众生的问候。
众生易度不?无多贪欲、瞋恚、愚痴、嫉妒、悭慢不?无不孝父母,不敬沙门,邪见不善心,不摄五情不?世尊!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?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,来听法不?
第二段讲到“众生易度不”,这个地方的问候有因地的修学跟果地的调伏。因地的修学又分成五段:
第一个,问到众生的善根浅深。说你一个人是不是容易被度化,跟你的烦恼、跟你的福报没有直接关系,就看你的善根浅深,看你这个人有没有善根。烦恼不是问题,业力也不是问题。
第二个,你能不能被度化,第二个因素,烦恼的厚薄。烦恼是可以有,但是不能太重。包括贪瞋痴的烦恼,以及这个贪瞋等流所产生的嫉妒跟悭吝,愚痴等流所产生的高慢,这几个烦恼你要能够适当地克制、调伏。因为那个“烦恼障”,烦恼一活动,它就障碍你的圣道的增上。第二个讲到问候这个烦恼厚薄。
第三个,是讲到福德的轻重。这个地方有两个指标来看你有没有福报:第一个,你是不是孝养父母。父母是恩田。第二个,你是不是恭敬沙门。沙门就是出家人,沙门叫做敬田。这两个都是种大福田,是从这两个指标来看看你有没有福报——孝养父母、恭敬沙门。这个福德轻重。
第四个判断,你是不是会产生邪见恶心。邪见这种恶心,它是由愚痴而来的。如果你什么教理都不学,你不会有邪见,因为你什么都不知道,那叫做愚痴。但是你愚痴久了以后会产生邪见,因为你没办法判断什么是对、什么是错,然后你就胡思乱想,自己想出一套修行的方法。等到这个方法出现的时候,你就是邪见了,因为你有主见。那这个邪见有什么缺点呢?会排斥正法。所以这个邪见也是个大问题。
第五个就是六根的收摄。你是不是经常摄心,是不是做一些行门的定课,这个也会影响到你的得度的因缘。
所以,“众生易度不”有五个情况。
这五个情况,其实我们从现实生活上有两个是重点:
第一个,是你的善根浅深。诸位!我们一个生死凡夫,你一定要让自己变成是容易被佛陀度化的那一类。我们前面看到很多譬喻,你看那个良医喻:一个医生有很多儿子,有的儿子是容易度化的,他不失本心的;有些儿子是没办法度化的,他看到他父亲回来也很高兴,但无论你怎么讲,他都不吃药的。
就是说,我们现在是业障深重,但是你的生命要有希望。你要知道,十方诸佛都发了愿力要度化众生,有些人为什么一下子就被佛陀度走了,有些人他就怎么都没办法让佛陀把他度走?这跟佛陀偏不偏心没有关系,佛陀没有偏心,就是你不容易被度化。
那为什么呢?你要自我反省。因为你学佛以后,你就喜欢修善业,也不听经,也不如理思惟。你没有闻思,所以你在佛法当中叫做入宝山空手回。
佛法不共的地方是它智慧的善根。如果你在佛教里面修这个慈善事业,那你跟修外道差别不大,顶多跟三宝结个缘而已。就是你看到佛陀很欢喜,但是他没办法度化你。欢喜归欢喜,你是丧失本心,不可度化,佛陀也没办法。
所以,你自己的准备工作很重要。就是说,这个世界上有十方诸佛都发了愿力,随时,他的一念观照力昼三时、夜三时看谁的善根成熟了。结果他看来看去看不到你,这就糟糕了。所以第一个,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佛法,如理思惟,让自己变成佛陀本愿摄受的对象,变成是可度化的。这第一个。
第二个,邪见。要注意。因为你花了很多时间修行,你可能会因为一念的邪见颠倒而前功尽弃。你看看《楞严经》五十阴魔,你就知道了。尤其是你特别喜欢讲感应神通的,你要注意,你过去生有外道的思想。这种人,你自己要特别注意。就是你会很注意一些特殊的相状、特殊的音声,这样子你会把它当成功德想,这个你要注意。有些人他天生有起邪见的倾向,有些人不会,这你自己要注意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