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 有干货 (第1/2页)
…
“有可取之处吗?”
“陛下您要是真敢按莘王开的方子为我大宋治病,不说药到病除,至少可以大大缓解我大宋的重疾。”
“问题是,能用莘王这个方子的,怕只有秦皇汉武唐宗那样的真正千古一帝。”
所以,面对赵煦的询问,章惇、韩忠彦、曾布全都三缄其口。
赵煦不是昏君,看见章惇三人吞吞吐吐的,他哪还能猜不到《土地改革疏》中有干货?
赵煦没说话,就静静地看着章惇三人,看他们到底瞒自己多久?
大殿之内,烛光摇曳,映照着赵煦紧锁的眉头与赵宋王朝的三位宰执大臣凝重的神色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而深沉的气息,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。
见今天不说破这件事不行了,章惇只能轻叹一声,打破了这沉闷的寂静:“陛下,莘王之策,实乃一针见血,直指我大宋积弊之源。然则,此策之施行,无异于在平静的水面投下巨石,波澜四起,非有雷霆万钧之力,难以驾驭。”
韩忠彦随后接过话茬,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:“诚如章相公所言,土地兼并,乃历朝历代之顽疾,非一日之寒。若要根治,必将触动无数权贵之利益,其难度之大,可想而知。”
曾布微微点头,补充道:“更兼时局动荡,外有强敌环伺,内有民不聊生,稍有不慎,恐引火烧身,危及社稷安危。是以,我等虽心知此策之利,却不敢轻易言之,恐误陛下,更误天下苍生。”
赵煦听明白了,他直指要害地问:“莘王之策可行?”
章惇和曾布沉默不语。
见此,最不想执行《土地改革疏》的韩忠彦,只能旗帜鲜明地阻止道:“可行,却不能行。改革土地政策,触及的利益太过庞大,若无万全之策,冒然推行,必将激起民变,朝堂也必将陷入巨大的混乱。”
赵煦难以置信:“会如此严重?”
韩忠彦看向章惇,意思很明显:“你要是不想政局大震荡,赶紧出言帮我打消陛下采纳《土地改革疏》。”
新党是目前的执政党,作为新党的领袖,章惇肯定秉持着“稳定大于一切”的观念。
所以章惇也开口劝道:“非是臣等畏首畏尾,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今朝堂之上,盘根错节,那些世家大族势力根深蒂固,稍有不慎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只有想当宰相的曾布,稍稍附和了一下赵煦:“臣以为,虽不能立刻大刀阔斧地推行莘王之策,却可徐徐图之。不如先从一些小的方面入手,譬如在偏远州县试验,慢慢积累经验,同时也可借此观察各方反应。”
章惇毫不客气地抨击道:“那些偏远州县,地方官吏多与当地豪绅有勾结,在那里搞试点,安能见效,不过空废国力而已。”接着进言:“土地改革之事,宜缓不宜急,可等等再说,当务之急乃是继续加强法制,严惩贪腐,以正朝纲,为改革铺路。”
韩忠彦嗤之以鼻:“反腐?你的目标还是我们元佑党人吧!”随之见招拆招道:“还可广开言路,鼓励士人上书言事,集思广益,或能找到更为稳妥之法进行变革。”
曾布则假大空地说:“改革需民心所向,可多行仁政,减轻百姓负担,以赢得民心支持。民心稳,则社稷安。”
很快,章惇三人便吵了起来,相互抨击。
见此,赵煦既愤怒又无奈:“朕的三位宰辅大臣,竟不如一位闲散亲王,只会制造问题,根本不会解决问题,朕要你们何用?!!!”
赵煦越发地心累,他伸出手制止住章惇三人的争吵,缓缓开口,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与不甘:“难道,我堂堂大宋,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沉疴日重,毫无转机?”
章惇三人知道赵煦想听到什么,可他们说了,虽有成功的可能性,但同时无疑是在与整个达官贵胄、士绅望族、豪门大户集团宣战,稍有差池,他们自身难保不说,赵宋王朝也恐将覆灭在即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