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9章 飞鸟在囚 (第1/2页)
“窸窸窣窣……”
腊月中旬,敦煌县内扫雪声不断,虽然难得出了太阳,可城内却气氛压抑。
张议潮入朝的消息传到了沙州,而对于许多支持张议潮的小族、百姓来说,这个消息令人难过。
不过对于那些早就有野心的人来说,这倒是他们的一个好机会。
对于这些人,张淮溶、王景翼、王景之等人虽然有心节制,但终究能力不足。
沙州、瓜州、肃州等地阳奉阴违的官员越来越多。
伊州的索忠顗更是连阳奉阴违都懒得装了,干脆不理沙州政令。
正因如此,作为沙州李氏家主的李恩也不免升起了别的心思。
这种心思,在李渭书信送抵时,变得更加难以控制。
好在这种时候,李明振开口点醒了他。
“阿耶觉得,李仪中和索勋能是张淮深的对手?”
李氏院中某处书房内,在李恩对着李渭寄来书信发愣时,一道声音响起,李明振从外走来。
他如今十八岁,还有半个多月便十九岁了。
张议潮带兵移驻甘州时,他便知道河西要乱了,因此请辞了在山丹的官职,转任到沙州,担任敦煌县令。
当初李恩还极其不悦,但现在看来,李明振目光始终长远,比他这个为人父的要厉害多了。
“怎么,你猜到信里的内容了?”
李恩耐住性子询问李明振,李明振却不着急回答,而是走入书房后坐下,缓了口气后才继续道:
“无非就是想拉着您搅乱河西局面,做着割据一方的美梦罢了!”
“美梦?”李恩皱眉:“事不可行?”
“自然”李明振没有遮掩,而是开门见山道:“河西局面比之前复杂多了。”
“别的不提,索勋和李渭、李仪中能是张淮深的对手?”
“索勋军中有天使,张淮深不一定会动手,但对付毫无靠山的李渭和李仪中,却还不是手拿把掐?”
“更别提张淮深对刘继隆有恩,我观刘继隆不像恩将仇报之人,若是张淮深有难,他不可能不管。”
“哼……”李恩不满冷哼道:
“那刘继隆都割据陇右,自立门户多久了。”
“他如果真能记住恩情,早就出兵帮张淮深驱逐索勋了。”
“我早就说过,这些布衣出身的,偶得高位之人,大多都忘恩负义,这刘继隆恐怕也只是伪装得好罢了。”
李恩对刘继隆意见很大,不仅是瞧不起他的出身,更是因为他心里莫名嫉妒刘继隆。
一个牧奴出身的家伙,怎么就坐上如此高位了?
李明振对自家阿耶的想法心知肚明,因此他不紧不慢为自己泡了一杯茶,接着缓缓解释道:
“刘继隆没有出手,是因为他也身为人主,不可能用自己麾下兵卒性命来帮张淮深稳固统治。”
“可若是有利可图,能够壮大其势力,还能帮助张淮深,那您觉得他会如何?”
“什么意思?”李恩直接询问,李明振却摇头道:
“事情还没发生,我也不敢笃定。”
“不过我可以笃定的是,一旦张淮深舍弃凉州,那李渭和李仪中一定会被拿来杀鸡儆猴。”
“您若是觉得你能联合他们抵挡张淮深麾下近万兵卒,与四州张淮满等忠心张氏之人,那我便不再阻拦您的美梦。”
“换而言之,您若是觉得您做不到,那我建议您现在就立马表态支持张淮深。”
“……”李恩沉默,李明振见状又慢悠悠说道:
“眼下正是雪中送炭的最佳时机……”
闻言,李恩眼前一亮,但却又立马流露出不甘。
李明振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,但他还是继续道:“您不甘也没用。”
“就算您与李渭、索忠顗能将他击退逼走,但您别忘了,他身后还有刘继隆这条退路。”
“倘若他带兵投靠刘继隆,届时刘继隆便能以张淮深河西防御使的名义讨击不臣。”
“那刘继隆,便是朝廷都需要小心应对,更何况我们?”
“以我李氏与他恩怨,他便是趁机将我李氏灭族,也无人敢为我等声张。”
李明振虽然没有得罪过刘继隆,但他阿耶李恩却得罪过刘继隆。
此外,李渭实际上也得罪过刘继隆,只不过后来用利益将刘继隆捆绑罢了。
如果双方真的翻脸,李明振可不认为刘继隆会放过他们。
“你的意思是……”
李恩虽然瞧不起刘继隆,但心里还是深深忌惮他的。
“我说过了,表明态度,对张淮深雪中送炭!”
李明振举杯抿了一口茶,为李恩描述着蓝图。
“您若是对其雪中送炭,您与他的恩怨也将一笔勾销。”
“加上我娶了张使君的女儿,算是张淮深妹夫,张李二氏的关系也将更紧密。”
“李氏与索氏称霸河西,和李氏与张氏称霸河西,并无任何什么区别。”
李明振不断为李恩洗脑,几次过后,李恩最终做出了决断。
“你派人给李氏子弟送去消息,告诉他们,配合张淮深政令。”
“至于李渭那边,我自然会回信给他,拒绝此事的同时,劝说他们归顺张淮深。”
李恩说出自己的安排,李明振听后眼睛笑眯起来:“如此一来,沙州李氏,方能成为河西李氏。”
父子二人对话结束,回信的轻骑往甘州疾驰而去。
李恩也不再托病休息,反而是前往沙州衙门理政,用行为力挺张淮深。
张淮溶等人虽然疑惑,但还是把李恩的转变写成书信,派人送往了凉州。
时间推移,消息扩散……
在李恩决定站队张淮深的同时,张议潮的队伍也抵达了长安城金光门外。
尽管李忱没有亲自迎接张议潮,但他为张议潮安排的迎接队伍却官职不低。
工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萧邺,率领二十余名正六品以上官员在金光门迎接张议潮,其中也包括左散骑常侍张议潭。
“二郎,这是工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萧相,这位是……”
张议潮下马,张议潭便上前为他介绍萧邺等人。
张议潮虽然听着并作揖,但目光却在自家大哥身上。
张议潭年长张议潮十三岁,故此年七十一岁。
尽管头发有幞头遮掩,但张议潭此时却眼神浑浊,脚步不稳,需要旁人搀扶才能行走。
张议潮就这样看着张议潭为他介绍完所有人,随后才道:“阿兄辛苦了……”
“没有…没有……”
张议潭脸上浮现笑容,而旁边的萧邺也及时作揖道:
“至尊知张司徒到来,早早便命人建造好宅邸,并将张常侍的宅邸也迁往了宣阳坊与张司徒为邻。”
“此外,陛下还赐下永业田三千五百亩,职田一千亩,令擢敦煌县侯,食邑在长安外千户。”
“至于您的十二位子嗣,也都授予了中散大夫的俸禄。”
兴许是觉得有些脸红,因此李忱提升了对张议潮的赏赐。
如今张议潮有右神武统军的实职,另有检校司徒、金紫光禄大夫、柱国等散阶勋爵。
这些官职勋爵的俸禄加起来,起码能折色一千五百贯,加上永业田和职田、食邑的产出,年收入起码在四千贯左右。
不仅如此,他的十二位子嗣,也都得到了正五品年俸二百石的中散大夫之位。
尽管只是散阶,并且没有职田和永业田,但二百石的俸禄也不少了。
诸子依靠他在府邸中生活,将俸禄用来日常用度,倒也大致足够了。
这般想着,张议潮不紧不慢作揖行礼:“谢至尊隆恩,劳萧相奔波。”
“想来张司徒也十分劳累,不如今日前往宣阳坊宅邸休息,三日后再入宫中面圣如何?”
萧邺笑呵呵的说着,张议潮也没有拒绝,毕竟他也没有做好面见皇帝的准备。
“多谢萧相关心……”
见张议潮同意,萧邺又与他寒暄几句,随后才带着数十名官员离去,留张议潭与张议潮队伍在金光门外。
对于张议潮带来的那百名精骑,这自然是不能尽数进入长安的,哪怕他是藩镇入京也不行。
这群人的归属,萧邺早就安排好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