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归义非唐 > 第185章 因地制宜

第185章 因地制宜

第185章 因地制宜 (第1/2页)

“混账!!”
  
  满山秋意间,木门谷外搭起了一片帐篷。
  
  牙帐内,张璘正在为刘继隆夺走盐井而不忿,而脸被打肿的王魁却委屈道:
  
  “刺史,这刘继隆狡诈如狐,他煽动那数百甲兵杀了黎壊,不然我们肯定能坚守到刺史您到来。”
  
  闻言,梁赞也忍不住起身作揖:
  
  “刺史!我们应该去盐井教训下刘继隆!”
  
  “好了!”高骈眉宇间透露着不喜,呵斥众人住口。
  
  “他的退路还在我们手上,慌乱什么?!”
  
  经过高骈提醒,众人这才想到,他们派一千精骑截断了刘继隆返回渭州的洛门道。
  
  眼见众人冷静下来,高骈这才看向王魁:“他们有多少兵马?”
  
  闻言王魁急忙解释道:“下官只见到精骑数百,甲兵两千左右,但当时城内还有更多的甲兵,所以恐怕不会低于四千。”
  
  “此外他受降了当时在衙门内的数百番兵,数量不低于六百人。”
  
  王魁说罢,高骈这才沉住气道:“刘继隆若是不想与我们直接发生冲突,只有走宕州,经岷州绕回渭州。”
  
  “我们退回上邽,派甲兵增加洛门道的兵力,决不能让他走洛门道回渭州。”
  
  “此外,派出轻骑把消息送往长安、山南道、剑南道,请两道出兵收复武州与宕州!”
  
  “来得及吗?”梁赞忍不住询问,而高骈闻声道:“这不重要,只要让长安知道这件事就足够。”
  
  高骈话音落下,鲁褥月连忙献媚作揖:“刺史的意思是,让朝廷知道我们阻断了刘继隆返回渭州的退路,将另一条退路的消息告诉长安和剑南道。”
  
  “若是剑南道无法出兵收复宕州,阻断刘继隆返回秦州,那便是剑南道的问题了。”
  
  高骈瞥了一眼鲁褥月,颔首承认了他的想法。
  
  把水搅浑,以此彰显自己截断洛门道的功绩。
  
  如此一来,即便成州被刘继隆占据,自己也不会受到什么惩处。
  
  想到这里,高骈下令拔营退往上邽,而盐井县内的刘继隆却是才刚刚起床。
  
  一夜鏖战,虽说他精力异于常人,但昨夜因为点清账目和账本却持续到了天明才睡。
  
  “笃笃!”
  
  “刺史,您醒了吗?”
  
  卧房外的护卫听到内里动静,轻声敲门询问。
  
  “起了,让人把城内商贾都召到衙门正堂,另外让人准备饭食。”
  
  “是……”
  
  刘继隆交代着门外护卫,而门外的几名护卫也一分为二。
  
  几人为刘继隆准备洗漱用品,另一人则是去通知耿明。
  
  不多时,房门被推开,一名护卫端着木盆和热水,另一人拿着牙刷和毛巾、木碳粉,还有一人端着木盘,木盘里放着一套衣裳。
  
  刘继隆先后洗脸刷牙,最后穿上了那绢帛所制的常服。
  
  不得不说,穿习惯了粗麻材质的衣服后,这绢帛的衣服还真是舒服。
  
  也不知道那些纱绫锦缎的衣裳又是什么感觉,日后陇西富足了,自己也派人去剑南道买一些试试。
  
  这么想着,刘继隆看了看铜镜中的自己,整理整理后对身旁护卫询问道:“如何?可还精神?”
  
  “刺史自然是精神的!”几名护卫笑呵呵的说着,刘继隆闻言笑道:
  
  “你们守了一夜也累了,等会让庖厨炒菜的时候给你们分个小灶,吃完了再去休息,别空着肚子睡觉。”
  
  “诶!”几名护卫连忙点头,口水都快流出来了。
  
  “好了,去庖厨盯着吧,吃完就去休息。”
  
  刘继隆交代一声,随后便往衙门正堂走去。
  
  盐井城不大,周长不过三里多一些,因此在刘继隆洗漱更衣的时候,城内的商贾便应征来到了衙门正堂。
  
  随着刘继隆走出,尚铎罗与耿明、斛斯光、李骥、王思奉等人与十余名商贾先后起身。
  
  “你们不用紧张,我今日设宴,主要是想说说井盐生意的事情。”
  
  刘继隆抬手安抚众人,随后走到主桌主位入座。
  
  见他入座,众人先后入座,而刘继隆也开口道:
  
  “你们和黎壊的生意往来,我都看过了,没什么问题。”
  
  “如今我来了,生意还是照做,此外我们之间的生意,我希望不仅仅局限在井盐上。”
  
  刘继隆开诚布公的交谈,这让诸多商贾面面相觑,似乎没想到刘继隆竟然这么讲规矩。
  
  若是换做河朔、两淮和关内道的那些牙将、节度使,恐怕早就趁机威逼,压根没有利诱这一说。
  
  “使君是想让我们做陇西的牙商?”
  
  一名商贾小心翼翼询问刘继隆,而他的这话让诸多商贾精神一振。
  
  自安史之乱开始,朝廷钱粮不足,不得已让各镇“回易获利”,自谋军饷。
  
  正因如此,各镇为了自谋军饷,只能自己着手做生意。
  
  一开始,各镇负责商贸活动以及邸店经营的是一些低级军将,即所谓“回易小将”“回图军将”等。
  
  他们拥有相应的职衔,并在回图务长官指挥下逐利而动,足迹遍布饭藩镇辖境内外。
  
  如昭义军较为知名的军将“青陟霞”,其人在大中年间被昭义军使府委任“回图军将”,先后负责昭义军在淮南、两浙、剑南等道贸易。
  
  这种情况,一开始主要在北方,但随着时间推移,南方各镇也出现了这种情况。
  
  只是军将毕竟是军将,做生意毕竟不是他们的本行,因此盈亏是很难保证的。
  
  许多军将因为经营不善,亏损了本镇钱粮,还未返回本镇,便遭到拘捕。
  
  正因军将理财的能力不行,因此许多藩镇另辟蹊径,从民间招募、署任善于做生意的商贾,授以本镇军职后,派遣他们前往本镇境外经营生意。
  
  刘继隆想做的,就是招募这些私盐贩子,为陇西军经营生意。
  
  尽管他已经任命陈瑛在秋收结束后,北上关内道贩卖麻布,但陈瑛一个人的力量还是太单薄,远不如拉拢这些私盐贩子来的实际。
  
  “承蒙使君不嫌弃,山南西道俞从晖愿为使君分忧!”
  
  “剑南道王焘,愿为使君分忧!”
  
  “山南东道任泽,愿为使君分忧!”
  
  “山南东道吴……”
  
  一时间,这些私盐贩子先后表态,皆愿意在刘继隆麾下担任军职,成为陇西军的“回易小将”。
  
  闻言,刘继隆颔首道:“诸位放心,凡是愿意在我军中任职者,我军中所有生意都能接触,井盐只是冰山一角罢了。”
  
  “冰山一角?”诸多商贾偶然听到这个新词,不免觉得新奇。
  
  虽然他们从未接触过冰洋,更不知道海上冰山,但他们将刘继隆口中的冰山一角理解为雪山一角。
  
  “明年开始,我军中的挽马、乘马、羊群及麻布、炒茶等生意都会陆续授予诸位经营。”
  
  “眼下我们先促成盐井城中那两千余担的井盐生意,随后我会授予诸位陇西军的鱼符,以此来证明诸位身份,免得被地方不长眼的小吏盘剥。”
  
  刘继隆说着,不等众人反应过来,便目光看向李骥:“李骥,把我们带来的炒茶拿出来些,给诸位看看。”
  
  “是!”李骥应下,随后派人去取炒茶。
  
  河临渭三州虽然不适合种茶,但河州凤林县却有数十亩茶园。
  
  产量虽少,但足够陇西军中将领日常饮用。
  
  当然,刘继隆若是要以炒茶为卖点,那自然要获取产茶地的,而这个地方就是岷州、宕州和武州等地。
  
  这其中,岷州产茶最多,品质最高,其次是宕州和武州。
  
  吐蕃自从获得三州后,便有了稳定的茶叶来源,而如今他们将是刘继隆的囊中之物。
  
  在他思考的同时,李骥也将他们带来的炒茶分给了这十余名商贾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