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2章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(第1/2页)
陶玉书在大年初五的《新闻联播》上露了一回脸,还是有单人采访镜头的那种,全家人都跟着高兴、激动。
林二春也激动,但他不同,是被林朝阳给气的。
他现在横竖看林朝阳不顺眼,倒不是真的看不上自家儿子,实在是出于中国父母普遍的世俗心理。
想当年林朝阳跟陶玉书结婚那时候,林二春心里感觉自家儿子真是把天上的仙女儿娶回家了。
儿媳妇还带着儿子进京,给安排工作,这简直是祖坟冒青烟啊!
他那时候就一个愿望,但愿陶玉书眼晴能多瞎几年,可千万别把儿子给端了。
毕竟这小子干啥啥不行,吃啥啥没够,酱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。
等到后来,突然有一天,别人告诉他,说他儿子成作家了!
林二春将信将疑,他儿子他还能不知道吗?连个高中都没上过,他能当啥作家?
后来事情的发展逐渐打破了他的认知,儿子不仅成作家了,而且还是全国知名的大作家。
这下子林二春有底气了,全国有名的大作家配儿媳妇这个燕京的大学生足够用了。
当然了,儿子也不是没有短板。
要论家世,还是儿媳妇家里强,书香门第。自家虽说是三代贫农,但到底就出过几子这么一个文化人。
因此那一段时间,林二春心里是格外安定的,他对儿子婚姻的看法,用后世一句话来形容,那就是一一势均力敌的婚姻。
再后来,这小两口好端端要跑去香江,
林二春一百个想不通,可儿大不由爹,他什么忙也帮不上,更没资格发表反对意见,去就去吧。
谁成想这一去香江,儿媳妇如同虎入山林、龙归大海,生意竟然越做越大。
到一个多月前,儿媳妇荣登香江亿万富豪榜的消息传到内地,林二春心里的焦虑和担忧达到了巅峰。
自家儿子确实很优秀,但跟儿媳妇的差距却越拉越大。
他现在倒是不担心儿子被蹬了,毕竟孩子都这么大了,可他怕听见别人的议论和流言。
儿媳妇这么能赚钱,显得儿子没能耐啊!
关键是这小子也是不争气,整天游手好闲,就不知道奋发图强一下,让人看着心焦。
他现在觉得,儿子要想配得上儿媳妇,不拿个诺贝尔文学奖是不行了。
老父亲的担忧和关切对林朝阳没有任何影响,他反而岔开话题关心了一下老父亲的事业。
这两年,林二春的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,手里几十套四合院,还有两百多间零散住房,分散在燕京城内的各个区域,
每个月光是收租就是两万块,不仅已经脱离了林朝阳的资金支持,手下还养了七八个老头老太太,一个月光工资就得开出快一千块。
「~」林朝阳的表情显得有些不满,「你这发展的还是太慢了。都几年了,
才这么点房产。」
「这还少?你知道这燕京城里有多少房子是卖不了的?全是老公房!」林二春瞪眼道。
房改之前,燕京城里绝大多数居民住宅都是公房,私房有,但很少,而且现在是人多房少,往外卖的人就更少了。
「您现在好歹也是燕京最大的‘房虫儿’了,经营理念也得更新更新,谁说非得买房子,你给别人赁房子不也行吗?
手下那么多人呢,别让他们闲着。」
林朝阳像个狗头军师一样出起了主意,生怕老父亲的退休生活太过安逸。
「就那么几个人,每天跑东跑西都忙不过来呢。」林二春说。
「您手上才多少房子啊,光让人整天傻跑,这人力全浪费了。
您给他们划片儿啊,每人负责一个区域,给他们开个小门脸儿,这一个区域的收购、买卖、租赁全由这个小门脸儿负责。
听着林朝阳的建议,林二春反驳道:「还开小门脸儿,那得花多少钱?再说干那么多活,是一个人、两个人能忙得过来的?」
「这叫投资,有投资才有回报。你想想,你现在全是靠人跑,效率太低了。
你把店开起来,这不就相当于广告嘛,有需求的人家看着你的门脸儿就上门了。
人多,业务开展的好了,你赚的不也多吗?」
林二春将信将疑,他觉得林朝阳说的有点道理,但又觉得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。
他以前就想靠收房子、赁房子赚点零花钱,给自己找点事情做,要不实在闲的无聊,照这么干下去,他不得比以前当大队长的时候都忙?
听完他的想法,林朝阳说道:
「左了,这事你想左了!你以为这事光是挣钱吗?这是为人民服务啊!
你想想,这燕京城每年有多少因为分不着房子而苦恼的老百姓?多少进京打工无处落脚的外乡人?
老百姓连个站脚立身的地方都没有,这能行吗?
不行!绝对不行!
政府要管的都是大事,这些小事谁来管?还不得您这种有奉献精神的老同志来管吗?
为民服务,不分大小。
咱得想老百姓之所想,急老百姓之所急,不能总想着自己啊!
你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,啊?爸!」
凡事就怕上价值,一想到自己当房虫儿这事竟然能被上升到为民服务的高度,林二春就感觉一阵热血沸腾。
内心忍不住生出一股老骥伏,志在千里的豪迈壮阔之感。
「没毛病!」林二春一脸庄重,「现在不光是各个单位有分不着房的人,还有那些个体户、那些外来打工的,这些人住房确实有困难。」
「就是啊!所以您办这事,功德无量啊!‘
林二春已经彻底迷失在林朝阳的一声声忽悠下,就差脑后出背光了。
看着老父亲跟打了鸡血一样的状态,林朝阳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六十岁正是打拼的年纪,老头子有事情忙了,也就想不起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了。
《新闻联播》播出的次日,国内的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林氏对浦东的大手笔投资,新闻铺天盖地。
浦东要开发,需要天量的资金,万事开头难,出现了林氏这个领头羊,官方自然要大力宣传一下。
一时之间,林氏影业的名字响彻了大江南北,还有陶玉书这位公司掌舵人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之前香江亿万富豪榜的消息在国内只是小范围传播,现在借着这股热潮,不少媒体都跟进报道,陶玉书「香江女首富」的名头算是被彻底坐实了。
大年初六,燕京街头的年味儿仍浓,林二春却跟个没头苍蝇一样忙碌了起来。
林朝阳站在院门口目送老父亲外出打拼的身影,心中竟生出一股不忍来。
「妈,你说他都这么大岁数了,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在家颐养天年呢?」
张桂芹翻着白眼,你不忽悠他,他能这么跟打了鸡血一样?
不过张桂芹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,人就怕闲着,一闲着,什么头疼脑热都来了,闲上几年,人都废了。
像她自己,现在每天带上红袖标,在街头巷尾监督不文明行为,别提多充实了。
这天上午,林朝阳接到了谢靳从沪上打来的电话。
「朝阳,还是你眼光毒!」谢靳的声音里满是喜悦。
年前在沪上的宴会上林朝阳给他推荐了唐国强,谢靳第二天就联系上了对方赶上过年,唐国强前天才到沪上,当他扮上诸葛亮的扮相之后,谢靳惊叹连连。
「身长八尺,面如冠玉,头戴纶巾,身披鹤擎,飘飘然有神仙之概」,谢靳第一次觉得书上的形象竟是如此的具象化,简直是从书上走出来的一样。
「有了这个诸葛亮,我心里有底了!」谢靳在通话的最后,对林朝阳说出了这样一句话。
又过了两天,陶玉书在沪上参加完新闻发布会和一系列活动之后,直接从沪上返回了香江,公司事情实在太多,根本没办法离开太长时间。
陶玉墨休息够了,带着两个孩子也回了香江。
唯独林朝阳没走,倒不是他想摸鱼,而是被文协传递来的消息留了下来。
本来应该在1988年颁发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因为种种特殊原因延宕至今,终于在91年的正月里有了眉目。
3月10日,《人民日报》发文公布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最终获奖名单。
本届茅盾文学奖打破了常规,共评出了6部获奖作品和2部荣誉奖作品。
其中获奖作品包括了林朝阳的《寄生虫》,陆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凌力的《少年天子》,孙力、余小惠的《都市风流》,刘白羽的《第二个太阳》,霍达的《穆斯林的葬礼》。
荣誉奖包括了萧克的《浴血罗霄》和徐兴业的《金瓯缺》。
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,茅盾文学奖的评奖历来备受文学界瞩目,
再加上本届评奖延岩了三年之久,更加聚焦了无数目光。
这个评奖结果一出,立刻便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热议。
人们热议的首要焦点是《寄生虫》的获奖。
算上第一届的《棋圣》、第二届的《闯关东》,这已经是林朝阳的作品第三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肯定了。
对于任何一个文学评奖来说,同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获奖,并且是连续多届获奖,放眼中外这都是极其罕见的。
按正常情况来说,这样的结果公布,产生一些争议是在所难免的。
但在获奖名单公布后,文学界包括读者群体却几乎没什么反对的声音。
出现这种情况,除了《寄生虫》本身的质量过硬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之外,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影响力。
要知道《寄生虫》的改编电影可是在89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的肯定,这也是中国影史上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作品。
尽管和电影并非同一种艺术表现形式,但电影大奖的加持无疑带给了《寄生虫》巨大的益处,让它在广大读者心中拥有了远超同时期作品的影响力和地位。
但有一个问题是,虽说《寄生虫》的获奖无可争议,但这毕竟是第三次获奖了。
大家都明白,对于一个追求权威性和公平性的奖项来说,这样的结果绝对是评委会不想看到的。
而如今的林朝阳又正值作家的巅峰时期,前年的《入师》、去年的《父亲1
新作依旧强的可怕,而且据传言,他还要搞个「生老病死」四部曲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