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家兄唐太宗 > 第128章滕王,某的妻弟(3k,求月票求订阅~)

第128章滕王,某的妻弟(3k,求月票求订阅~)

第128章滕王,某的妻弟(3k,求月票求订阅~) (第1/2页)

高俭调整了下心情,声音平静地说道:“蓉裳对惠帐,玉斝对银釭。青布幔,碧油幢,宝剑对金缸。岂不是前朝的浮靡文风?与陛下的重振文风之策,不符!”
  
  “某觉得与玉佩金钿随步远,云罗雾縠逐风轻。芙蓉绮帐还开掩,翡翠珠被烂齐光相比,也没浮靡多少。”杨师道将目光从布帛上移开,看向高俭,很诚恳地说道。
  
  你好像还忘了一点,某的夫人是长广公主,滕王,某的妻弟。双重身份之下,只好拿你的外甥祭旗,是你先不讲武德滴!
  
  高俭:“……”
  
  杨师道疯了吗?他……他怎么敢拿辅机的诗做比!
  
  高俭不知道的是,按原来的历史线,武士彠死后,原配的儿子们欺负继母杨氏没有儿子,对她无礼。杨氏气愤之下,带着三个女儿回到长安居住。当时亲哥哥杨恭仁已殁,杨师道对堂姐杨氏和她的三个女儿多有关照。
  
  而杨师道更是送她入宫的幕后推手,哦,你说是由燕德妃帮忙入宫,很不巧,这位燕德妃也是杨师道的外甥女,还是嫡亲的外甥女,她娘是杨雄第三女。所以某位女帝当了皇后之后,给予杨家疯狂的报答,有多疯狂呢?新唐书记载:以武后外家尊宠,凡尚主者三人,女为王妃者五人,赠皇后一人,三品以上者二十余人。
  
  二十几个三品官,是什么概念呢?宰相和六部尚书、九卿都是三品,上朝的时候,放眼望去,朝堂里老杨家的人占了一小半。
  
  呃呃呃……话题又扯远了,其中zz利益考虑当然有,但也不可否认,某位女帝还是很知恩图报滴。更不可否认的是,杨师道不会疯,眼明心亮得很。
  
  “话题不要扯太远,我们今日的任务是东字律。”岑文本指向布帛的一处,说道。“总感觉滕王后面还有诗句没有写出来,颜巷陋,阮途穷,冀北对辽东。后面是否还可以写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
  
  如此似乎能更好地呼应江风对海雾,牧子对渔翁。而颜巷陋,阮途穷代表的又是儒道两家的入世态度。
  
  高俭不再瞪着杨师道,看向岑文本,苦道:“不如此穷究词句,怕误人子弟。如此穷究词句,又怕三年也编不完,而陛下要求两个月编写完毕。”
  
  最好能一拖三年,至少也要拖滕王离开了长安,只要他走了,这件事就可以无限拖下去,最后……自然不了了之。
  
  岑文本眉头紧锁,高士廉这是想用拖字诀?他不可能看不出来此书的益处,那么真相便只有一个:他想阻断贫困寒门或者门第更低的人的识字之路!
  
  寒门也分好几种,有很多只是守着祖辈留下的田地,无力延请名师就学。六科取士,名额很少不说,要求也不算低,字都不认识,怎么考明经科?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家族,不会变成寒门?
  
  “某去找滕王和虞相。”岑文本站起身来没有看任何人,径直出门而去。
  
  高俭:“……”
  
  怎么忘了岑文本也算半个寒门?最近频频失误,需要静下心来,这种暗斗从不会一朝一夕定胜负,某要……从长计议。
  
  杨师道不再看高俭,某的态度表明了,至于别人怎么做,某管不了也不想管。某只知道,陛下想做的事情,还没有做不成过。
  
  坐在角落的欧阳询长长舒了口气,大笑道:“某知道该怎么写了!”
  
  杨师道和高俭一起看向欧阳询,又同时转开视线,还是不盯着他的脸比较好。
  
  “你想到什么怎么写了?”高俭等了一会,没等到杨师道说话……这个老滑头。只能自己开口问道。
  
  欧阳询伸了个懒腰,虞世南在某面前都是弟弟,呵呵,你们不想看某,某更不想搭理你们。看向一旁的冬果,说道:“取笔墨来。”
  
  某要重写一片陋室铭!
  
  ……
  
  李元婴看眼手里的字,又看眼冬果,再看眼手里的字,又又看眼冬果……也没多久,大概半盏茶的时间,不敢置信地问道:“欧阳公刚写出来的?你有亲眼所见吗?他受了什么刺激吗?”
  
  不是不相信冬果,而是字迹变化太大了!他原来的字体浑朴雄厚不假,可那是与虞世南和褚遂良比!与颜真卿比,他的字就是用笔更见棱角,线条也更加瘦硬!差别就算达不到赵飞燕与杨贵妃那么大,那也是林妹妹与宝姐姐的区别!可眼前的字,字型略肥,间架开阔,有骨有肉……妥妥地颜体风格呀!
  
  足足早了近一百年!他曾祖父颜勤礼目前还在弘文馆做学士,后世小朋友练的颜勤礼碑,被认为端庄遒劲笔划细瘦,与其他碑刻风格不大一样。那也比九成宫醴泉铭,肥美许多!颜体被认为大气磅礴,多力筋骨,具有盛唐的气象……欧阳公却把这条路有了,这是要在书法史上搞大事情呀!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