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章洪福钟问世!天籁之音! (第2/2页)
李公公闻言,尖细的嗓音立刻穿透大殿,传向殿外:“遵旨!揭幕仪式,即刻启动!”
随着这声宣告,京城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唤醒,鼓声雷动,礼乐交织,百姓们从四面八方涌来,脚步中带着激动与好奇,直奔汉经厂而去,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“大明洪福钟”。
汉经厂内,朱瀚与朱标并肩而立,两人身着精致华丽的礼服,宛如画中走出的贵公子。
此时,朱元璋在众侍卫的簇拥下步入汉经厂,龙行虎步间尽显帝王威严。他环视四周,感受到百姓们炽热的目光,他缓步走向那座巍峨的巨钟。
“今日,朕以此手,揭开‘大明洪福钟’之神秘面纱,愿其钟声悠扬,响彻云霄,为我大明子民带来福祉与安宁。”
言罢,朱元璋猛然一扯红绸,红绸如流水般滑落,露出了“大明洪福钟”金光闪闪的庐山真面目。阳光下,钟体上的经文仿佛活了过来,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引得众人纷纷赞叹。
就在这一刹那,“咚——”一声浑厚而深远的钟声轰然响起,瞬间填满了整个汉经厂,继而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。那钟声,仿佛有魔力一般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宁静。
朱元璋闭目聆听,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:“好一座‘大明洪福钟’,其声如天籁,其韵悠长,定能佑我大明万世基业,永固江山。”
朱元璋微微颔首,随即对身旁的太监吩咐道:“传旨下去,今日参与铸造洪福钟的所有工匠,皆赐良田百亩,金银若干,以示朕之感激与嘉奖。”
太监领命而去,朱瀚与朱标相视一笑,心中皆为大明皇帝的仁德与慷慨所感动。
朱元璋微微点头,随即对朱瀚说道:“瀚弟,你此次主持铸造洪福钟,功不可没。朕决定加封你为护国亲王,赐你世袭罔替之权,以表彰你的卓越贡献。”
朱瀚闻言,心中虽有激动,但面上依旧保持着谦逊:“陛下隆恩浩荡。”
随着“大明洪福钟”的揭幕仪式圆满结束,京城内外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。
数月之后,大明皇宫内,春意盎然,花香四溢。朱元璋坐在御书房内,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。
突然,一名太监匆匆步入,手持一封密信,神色凝重地禀报道:“陛下,密探汇报各藩王蠢蠢欲动,似有不臣之心。
朱元璋闻言,脸色更加凝重。他转身走回龙案前,沉吟片刻后,对太监吩咐道:“速召瀚弟与标儿入宫,朕有要事相商。”
不久,朱瀚与朱标匆匆赶到御书房。朱瀚一进门便察觉到气氛的异常,他看向朱元璋,沉声问道:“皇兄,可是出了何事?”
朱元璋未直接回答,而是将手中的密信递给了朱瀚。朱瀚接过密信,迅速浏览了一遍,眉头紧锁。朱标见状,也凑上前来,一同阅读密信内容。
“瀚弟,标儿,朕已决定削藩。”朱元璋缓缓开口。
“瀚弟,标儿,你们二人对此次藩王之事有何看法?”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朱瀚沉吟片刻,回答道:“皇兄,藩王势力日益膨胀,确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。削藩之事,势在必行。但此事需谨慎行事,以免激起不必要的动荡。”
朱标也接过话茬,语气中满是忧虑:“父皇所言极是,但削藩之路必将荆棘满布。儿臣担心,若处理不当,恐会引发藩王反弹,甚至引发内乱。”
朱元璋微微点头,目光深邃:“朕已深思熟虑,削藩之事,需步步为营,不可操之过急。第一步,便是直接削夺兵权,削弱藩王的军事力量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朕将下旨,限制各藩王的护卫军数量,特别是边疆重镇的藩王,如燕王朱棣,其军事力量需大幅削减。瀚弟,此事便交由你去办,务必确保政令畅通无阻。”
朱瀚闻言,心中虽有千头万绪,但仍坚定地点了点头:“臣弟领命,定当全力以赴,确保削兵权之事顺利进行。”
朱标见状,也连忙表态:“儿臣愿助皇叔一臂之力,确保朝中稳定,以防藩王有所异动。”
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,随即从案上取过一道早已准备好的圣旨,递给了朱瀚:“此乃削兵权之诏书,你即刻前往兵部,调集人马,分赴各地,监督执行。记住,务必做到公正严明,不容任何徇私舞弊。”
朱瀚双手接过圣旨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:“臣弟定不负皇兄所托,定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。”
朱瀚领旨后,没有片刻耽搁,即刻前往兵部。一路上,他心中盘算着如何稳妥地执行这一艰巨任务。
抵达兵部后,朱瀚立即召集了众将领,将削藩之事一一道明。
次日清晨,朱瀚身着铠甲,手持圣旨,大步流星地走进了燕王府。燕王朱棣闻讯,早已在府内等候。他面色凝重,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。
“皇叔远道而来,不知有何要事?”朱棣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透露出不容小觑的气势。
朱瀚微微点头,随即展开圣旨,高声宣读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近来藩王势力日盛,有违祖制,朕心甚忧。为巩固中央集权,维护国家稳定,特下旨削夺各藩王护卫军数量,特别是边疆重镇之藩王,需即刻执行。钦此!”
宣读完毕,朱瀚将圣旨递给了朱棣,目光如炬地盯着他:“燕王,你乃大明重臣,当知陛下之意。兵权之事,刻不容缓,望你速速执行。”
朱棣接过圣旨,目光在圣旨与朱瀚之间来回游移,最终沉声道:“皇叔所言极是,本王自当遵从圣旨,即刻执行。”
说罢,朱棣转身对身旁的将领们下令:“传令下去,即刻按照圣旨要求,削减护卫军数量。务必做到公正无私,不得有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