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:石城悲歌(1857年春) (第1/2页)
1857年的春天,本该是万物复苏、生机盎然的时节,可天京城内却弥漫着一股压抑而沉闷的气息,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。石达开率部出走的消息,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在太平天国的核心区域激起了千层浪。这一变故,让本就局势复杂的太平天国,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。
洪天佑接到天王洪秀全的命令,带领一队精锐骑兵,疾驰而出,朝着燕子矶方向追击而去。马蹄声在石板路上敲出急促的鼓点,仿佛是命运沉重的催促。
洪天佑骑在一匹高大的黑色战马上,神色凝重,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与复杂。石达开,这位太平天国曾经的中流砥柱,如今却率领着大批精兵悍将离开,这对太平天国的实力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而他洪天佑,肩负着劝说石达开回心转意,或者至少阻止他进一步削弱太平天国力量的使命。
与此同时,在距离燕子矶不远处的一片幽静山林中,顾婉清身着一袭素色长裙,在茂密的树林间轻盈穿梭。她手中紧紧握着一份泛黄的卷轴,那是她历经千辛万苦寻得的明太祖遗诏。顾婉清心中怀着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,她希望凭借这份遗诏,劝说石达开拥立朱明后裔,以此来凝聚人心,重振太平天国日益涣散的局面。她深知这个计划充满了不确定性,但在这混乱的局势下,她觉得这或许是唯一的希望。
当洪天佑率领的骑兵队赶到燕子矶时,石达开的大军已经在矶边扎下营寨。江水奔腾不息,拍打着岸边的礁石,发出沉闷的声响,仿佛也在为这场变故发出叹息。洪天佑翻身下马,大步朝着石达开的营帐走去。他的身后,骑兵们整齐排列,目光坚定地注视着前方。
营帐内,石达开正对着一幅军事地图沉思。他面容憔悴,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无奈。曾经,他为太平天国的事业立下赫赫战功,对洪秀全忠心耿耿。然而,随着太平天国权力斗争的日益激烈,他深感自己受到猜忌和排挤,不得不做出出走的艰难决定。
“翼王!”洪天佑进入营帐,单膝跪地,抱拳行礼。石达开缓缓抬起头,看到洪天佑,微微皱了皱眉头,说道:“天佑,你此来所为何事?”洪天佑站起身来,诚恳地说道:“翼王,天王深知您的苦衷,希望您能念及往日情分,回师天京。如今太平天国正值多事之秋,我们不能自相残杀,还需团结一致,共同对抗清军。”
石达开轻轻摇头,脸上露出一丝苦笑:“天佑,你不必多说。我心意已决,在天京,我处处受限,难以施展抱负。我离开,是为了寻找一片能让我自由施展才能,继续为太平天国大业奋斗的天地。”
就在这时,营帐外传来一阵通报声:“翼王,有一位自称顾婉清的女子求见,她说有重要之事相商。”石达开和洪天佑对视一眼,都感到有些诧异。石达开吩咐道:“让她进来吧。”
顾婉清莲步轻移,走进营帐。她向石达开和洪天佑微微行礼后,缓缓展开手中的明太祖遗诏,说道:“翼王,如今局势危急,太平天国想要摆脱困境,或许有一条新的出路。这份明太祖遗诏,或许能为我们指明方向。我建议翼王拥立朱明后裔,以此号召天下百姓,必定能重新凝聚人心,让太平天国再现生机。”
石达开接过遗诏,仔细端详。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,既有对这份遗诏真实性的考量,也有对顾婉清所提建议的思索。片刻之后,石达开将遗诏递还给顾婉清,缓缓说道:“顾姑娘,你的想法虽好,但如今时代不同往昔。我们太平天国倡导的是平等、自由的理念,与朱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有着本质的区别。况且,拥立朱明后裔,是否能真正解决太平天国面临的问题,还犹未可知。我不能因为一份遗诏,就贸然做出决定。”
顾婉清心中焦急,她进一步劝说道:“翼王,您再仔细考虑考虑。如今太平天国人心浮动,各方势力纷争不断。若能拥立朱明后裔,借助明朝在百姓心中的影响力,或许能平息内部矛盾,共同对抗清军。这也是为了太平天国的长远发展着想啊。”
石达开却坚定地摇了摇头:“顾姑娘,你的好意我心领了。但我志在追求真正的公平与正义,不会走回头路。我相信,凭借我的力量,也能为太平天国闯出一片新的天地。”
洪天佑在一旁也无奈地叹了口气。他深知石达开的性格,一旦做出决定,很难轻易改变。此时,营帐外突然传来一阵骚乱声。石达开脸色一变,立刻走出营帐查看。只见长江上,原本连接两岸的浮桥,不知为何突然燃起熊熊大火。火势凶猛,迅速蔓延,将浮桥吞噬。
原来,清军得知石达开率部出走,企图在半路上截击。他们趁石达开的军队在燕子矶休整之际,派出敢死队,偷偷摸到浮桥附近,点燃了浮桥。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石达开的军队陷入了混乱。士兵们纷纷涌向江边,望着燃烧的浮桥,不知所措。
“不好!大家冷静!”石达开大声呼喊,试图稳定军心。然而,火势凶猛,浮桥在大火中摇摇欲坠。就在这时,一名幼童在混乱中不慎坠入江中。江水湍急,幼童在水中挣扎,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