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12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2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20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他不但盖寺庙,它旁边还有园林,能够经行、打坐,还有浴池以及各种经行的禅窟,就这种经行然后再打坐的禅窟。而且还具足了衣服、饮食、床褥、汤药一切的四事供养,还有资生的物品、乐具充满其中。就是说,你说法就等同于用这么一个美妙广大的寺庙来供养大众师。
  
  那么如是僧坊跟堂阁(僧坊是居住的,堂阁是说法跟坐禅的),它的数目有多少呢?有若干百千万亿这么多。这个寺庙你还不是盖一处,是盖百千万亿这么多的数目。那么这个数目,你盖完以后,“以此现前,供养于我及比丘僧”,你亲自在佛陀面前跟诸比丘面前,把那个百千万亿的寺庙供养我跟比丘僧。
  
  是故我说,在如来灭后,若有受持读诵,为他人说法,若自书,若教人书,供养经卷,你这个人就“不须复起塔寺,及造僧坊,供养众僧”。
  
  这个地方,蕅益大师说,为什么你今天的说法能够等同盖这么大的寺庙呢?因为,法施功德,供养中最,你法施就是修最大的供养。这个是这样,就是说,你修财施,他肚子饿你给他一碗饭,他生病了你带他去看医生,这也是供养,这是财供养,但是你没办法改变他内心的本质,因为他的内心当中是一种惑业苦的相续。他为什么有痛苦呢?他是因为有业障。他为什么有业障呢?因为他有烦恼。所以,我们给他财施,能够解决他一时的痛苦,就像一个人痛苦了你给他吃个止痛药一样。但是法施不一样,你弘护正法,开启他心中的智慧。
  
  诸位!这个说法不是指三乘的说法,是特别指《法华经》的说法。你听懂以后,你回去跟你的同参道友,把核心的思想告诉他。你说,欸,你知道吗?佛陀是万德庄严,我们是业障凡夫,但是没关系,我们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是平等的。佛陀有清净,我们也有清净,佛陀具足,我也具足,只是佛陀把它开显出来,我没开显出来。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经营我们的内心,这就是妙法。那你把这个道理讲给他听以后,好了,他的心本来都向外攀缘的(我们一般人都是经营人生,向外攀缘),他突然间回光返照:哦,原来我内心世界这么美妙!那么他一念的回光返照,他的生命从此改变,这个叫真如内熏。
  
  诸位!理观的善根是不会退转的,他修一分,这个善根就种下去了。他这个人不管到天上,到三恶道,你跟他说法的那一分善根,它永远存在,它不会退失的。本具的东西怎么会退失呢?它又不是因缘所生法。
  
  也就是说,你今天说法,你对他就是一个无上的供养,因为你彻底地改变他生命的整个方向。他本来是一个向外的攀缘的心,结果他一念的回光返照,而这么一个回光返照以后他就会有第二次的回光返照,他就有可能遇到三宝,他就有可能第三次、第四次、第五次。所以这个法供养是不可思议的,因为他启动了真如内熏,启动了人生的第一次的清净的循环。
  
  辛三、加兼行六度
  
  我们看辛三的“加兼行六度”。
  
  况复有人,能持是经,兼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一心、智慧,其德最胜,无量无边。譬如虚空,东西南北,四维上下,无量无边。是人功德,亦复如是,无量无边,疾至一切种智。
  
  这个地方讲第四品,兼行六度。
  
  “况复有人”,他不但是随喜、读诵、说法,他一方面受持经典、修学理观作正行,他还能够兼行。兼行就是说它是一个助行,他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继续修他的随喜、读诵、说法的理观,但是他抽出一小部分的时间,兼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那么,这个人所得的功德最为殊胜了,无量无边了。
  
  比方说广大的虚空,它有“东西南北、四维上下”。虚空有两个特色:它没有限量,因为它清净无相,所以它没有限量;第二个,它广大无边,它没有障碍。用虚空是譬喻什么呢?我们看合法。就譬喻这个兼行六度的人,“是人功德,亦复如是,无量无边,疾至一切种智”。
  
  诸位!到了第四品,佛陀允许我们兼行六度,因为他理观某种程度已经是坚固不退了,所以他涉事的时候,蕅益大师讲,涉事不妨正行,而且是以事助理。它不但不影响他的理观,还帮助他的理观,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兼行六度了。因为他修布施,他不会执著福报相,他知道是透过布施启动我内心的布施的善根,透过持戒成就我持戒的善根。他是能够法法消归心性,他不会落入因缘福报的执著,所以这个人可以兼行六度了。
  
  辛四、加正行六度
  
  我们看辛四,加正行六度。
  
 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,为他人说,若自书,若教人书,复能起塔及造僧坊,供养赞叹声闻众僧,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,赞叹菩萨功德,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;复能清净持戒,与柔和者而共同止,忍辱无瞋,志念坚固,常贵坐禅,得诸深定,精进勇猛,摄诸善法,利根智慧,善答问难。
  
  前面的兼行六度,他把六度当助行。这个地方不一样,他是广修六度,全为利他了。因为他理观已经成就了,所以他把六度当作一种历事炼心的对象。就是这个人透过读诵、说法,他已经观行成就,坚固以后他就能够怎么样?修布施了,这个人就有资格来盖塔庙跟僧坊来供养三宝,来供养赞叹三宝,而且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来赞叹大乘菩萨的功德。这个地方讲布施度。
  
  “又为他人种种因缘,随义解说此法华经。”前面是讲财布施,这以下讲法布施。他不但是用财来供养三宝,他还能够假借种种的因缘,来善巧方便地宣说一佛乘的因果。这个法布施。
  
  这以下讲持戒。“复能清净持戒”,他能够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,持菩萨的三聚净戒。
  
  “与柔和者共同止住”,修忍辱波罗蜜,和合无诤,修忍辱无瞋,志念坚固。忍辱无瞋是生忍,是对人的安忍;志念坚固是法忍,他对甚深的法义,对这个一心三观,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种中道的妙理,他能够安忍随顺,叫法忍。
  
  这以下看禅定。“常贵坐禅,得诸深定”,他能够成就种种的禅定。而且,“精进勇猛,摄诸善法”,对一切的善法能够专一相续地去修学。乃至于成就广大的智慧。“利根智慧,善答问难”,他能够广学多闻,而且成就辩才,能够回答众生各种问难。所以,他理观成就以后,到第五品的时候,他从六度万行去历练,不但不妨碍他的理观,还加强理观。
  
  有哪两种特殊的功德?
  
  我们看第二段,他的功德,直趋菩提道场。
  
  阿逸多!若我灭后,诸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读诵是经典者,复有如是诸善功德,当知是人,已趣道场,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坐道树下。
  
  阿逸多!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坐、若立、若行处,此中便应起塔,一切天人皆应供养,如佛之塔。
  
  前面指的他广修六度的因地的相貌,这以下讲他果地的功德。阿逸多!在我灭度之后,这个圆五品之人,他一方面受持读诵《法华经》,一方面广修六度,那么,这个圆五品人,他有两种特殊的功德:第一,“已趣道场”。他的方向非常明确了,他正式地趣向佛道,而且这个趣向是不可退转的,他只有前进没有退步。所以他这个人成佛已经是可以预测的了,“已趣道场”。
  
  第二个,“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坐菩提树下”。他不但是趣向,而且已经是怎么样?离成佛不远了。所以这个人位置就跟前面的位置一样。诸位!五品观行位圆满以后是入相似位,就是他已经成就相似法身了。相似法身,就这个人他对无上菩提已经怎么样?方向明确,而且非常接近了。
  
  那么这个人是有什么功德呢?
  
  这个圆五品的人,善男子、善女人,不管是坐,不管是立,不管是在活动,他所经过的地方,我们就应该起塔庙来供养这个处所。也就是说,他就是佛菩萨。当然他还没有成就法身,但是他已怎么样?相似法身了,就差他不能够普门示现利他而已。所以圆五品的人到最后他是怎么样?他的阶位跟前面的四信完全一样。
  
  所以,诸位!因位的修学,它的目的是成就理观的智慧。理观的智慧一成立,他的指标就是见佛。那么见佛他是在定中见佛,所以是圆教的十信位,就断见思。下手不一样,一个是从信解,一个是从随喜,但是结果都是一样,都是相似位。
  
  那么,这个四信跟五品怎么配合呢?
  
  蕅益大师说,五品的前二品,随喜、读诵,就是配四信的第一信,一念信解。第三品、第四品、第五品就配后面的二、三、四,一个信配一个品。就是初两品是一念信解,后面的三、四、五品就配解其言趣、闻持供养跟深信观成。最后的结果都是成就圆教十信的相似位。
  
  蕅益大师对这个四信、五品,最后一段的总结开示说,“其义既齐,四五无别”。他说,它们两个的结果是没有差别的,只是利根人直接契入理观,钝根人先从事修下手。“但是灭后加读诵位为第二品”,只是针对我们这些佛陀灭度以后的钝根菩萨,佛陀特别强调读诵经典的重要。
  
  也就是说,其实四信到最后也是要经过六度的历练的,它只是略而不说而已。如果把四信加上兼行六度跟广行六度的话,那么这样子四信跟五品对照起来,最大的差别就是差在读诵。就是佛世的时候他不用读诵,他听闻就够了;佛灭后读诵变成重要的了,就长时间的文字熏习。这个就是所谓的四信五品结果一样,只是过程差在有没有读诵,在这个地方。
  
  我们看附表第四十。我们把圆教的一心三观的阶位作一个说明。
  
  先看第一个,这六即佛第一个。
  
  六,显因果之事相
  
  即,显佛性之理体
  
  佛性的理体是平等的。就是说,你不管打妄想也好,你不管努力用功也好,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有两种本具的功能,注意,本具的功能。第一个,清净;第二个,具足。我们的起跑点是一样的,就是性具,就是“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”,这个叫做性德。关键就是你的修德,你怎么开显它,就有差别了。所以这个六即佛,这个六的差别相,是从你在因地所修的理观跟事修来显现这种功德差别,但是你的所观境,你所依止的理体,性德是平等的,只有修德有差别。所以“六而常即,即而常六”,是这样来的。
  
  我们先看第一个,理即佛。
  
  一、理即佛
  
 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
  
 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
  
  第一个先谈凡夫的佛性是怎么回事。你说我们有没有佛性?有佛性,但是我们的佛性叫做“动静理全是,行藏事尽非”。我们的佛性就是,不管你是静态,不管你是动态,总而言之行住坐卧,我们的佛性只是一个佛性的理体。就是理论上有佛性,但事实上呢?“行藏事尽非。”你看他身口意的表现,就看不到佛性的味道。就是你这个人看起来是既不清净也不具足,你的身口意看不出佛性的味道,就是佛性完全没有表现出来。
  
  他的佛性一旦被妄想遮盖以后,他的后果只有一个,“冥冥随物去,杳杳不知归”。他的内心是冥冥,就是内心一片黑暗,像虚空,虽然清净但是没有用。没有光明的清净,就是一种黑暗的虚空,里面就很多的鬼魅,这个鬼魅烦恼你就去不掉。去不掉,你的内心在一片黑暗的情况之下,你只能够心随境转,去攀缘外境。攀缘外境以后的后果就是造业,造生死业。造生死业的后果就是“杳杳不知归”,就一次一次地招感生死轮回,离真如佛性就越走越远。杳杳就是越走越远。
  
  我们凡夫没有开显真如佛性,后果就是“冥冥随物去,杳杳不知归”。这句话是道尽了生死轮回的可怕。诸位!生死轮回不是说痛苦而已,最重要的是它没有止尽的一天。就是说,好,我有生死轮回,我不处理总可以吧?可以。你不处理,它就永远不会停止的。比方说我今天生病,这个病痛它有一个期限,一般的因缘果报它有个期限,顶多这一期死掉来生就没有了。但是轮回不是,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惑业苦辗转相续,它没有止尽,所以叫“冥冥随物去”,是“杳杳不知归”。
  
  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?因为你不去经营你的内心世界。不经营内心世界,你内心的清净力、具足力就表现不出来。你空有性具的清净跟具足,但是缺乏那一道光明,所以虚空是暗淡的,大地是冰冷的,大地也生长不出水果,当然更不可能从地涌出功德庄严。就是我们辜负了我们美好的清净跟具足的功德,结果就在生死轮回当中不断地流转,而这个流转是没有止尽的。这个是凡夫。
  
  后面就开始讲因位跟果位了。名字位跟观行位是因位,果位就是相似位、分证位跟究竟位。相似位以上为什么判作果位呢?因为它已经有相似的法身的功德。因位的名字、观行主要是成就清净,相似位到分证位的果位重点在开显菩提愿,在利他了。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,下次这个附表要继续带来。
  
  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!回向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