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11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1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1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
这个菩萨,一般来说,到了法身菩萨以后或多或少都有眷属。这个眷属怎么来的,我们看古德怎么解释。
  
  我们一般修理观的时候是内观真如,所以是离一切相的。就是,你今天十个人修习理观,十个人是相同的。不可能说,你内观真如的时候跟他内观的真如是不一样,不可能。因为你离相,他也离相,那离相的结果,大家回到原始点,大家都相同。
  
  但是,事修就不一样了。因为《法华经》的修学是内观跟外修是结合在一起的,而事修就会有自己的愿力,有自己的修学,以同愿同行招感各自的眷属。比方说我们大家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大家知道内观真如、外修三乘,那么外修三乘就很多元化了。你喜欢布施的,你喜欢做义工的,你以后成就法身菩萨以后,招感很多修布施、做义工的。他喜欢放生,欸,没关系,他就招感很多喜欢事修放生的,跟他在一起,跟他学习。他喜欢持戒,那么他就用这种持戒的同愿同行招感他的眷属。
  
  所以,虽然大家入理观的时候是“常同”,但是他一旦入事修的时候就“常别”了,就常同常别。在这个常别当中,就各有各的跟随的眷属。当然,未来成佛以后,他的应身佛一定跟这些眷属有关系的。因地的同愿同行,这就是眷属的由来。为什么有的眷属多?可能这个时代的人喜欢做义工的多,他做义工的眷属就多。这个时代的喜欢放生,他放生的眷属就多。跟这个菩萨个人的修行没有直接关系。
  
  这个讲到眷属。
  
  庚三、问法师是谁
  
 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
  
  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
  
  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
  
  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
  
  这段经文是整个的真正的目的。就问说,从地涌出的这些大智慧、大神通、大福德、广结善缘的菩萨,到底是谁教化他的?这是重点了。这些从地涌出的法身菩萨,他们精进地修学菩萨道,但是他们一定有一个因地,他们也是从凡夫修来的,那么他在因地是生死凡夫的时候,是谁教化他们成就这种大乘善根的呢?从大乘善根里面开始发起菩提心,发了菩提心以后,修学种种的法门跟经典,乃至于种种的六度功德而增上。
  
  我们知道,重点不在于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,它是要借本门弟子的功德来说明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广大。在《法华经》之前,大乘经典虽然对佛陀有些片段片段的说明,但是对释迦牟尼佛真正地了解、完整地描述的,就只有《阿含经》。
  
  我们看《阿含经》怎么描述佛陀。说佛陀一出生的时候,跟我们凡夫一样,他也有欲望,所以他怎么办呢?他也享受他的太子的宫殿的快乐,他也纳妻,他也生子。他什么时候开始觉悟呢?他到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时候,才体验到生老病死的无常。所以他那个时候才真实地开始修学。修多久?修了十一年,六年苦行,五年禅定。就是十九岁出家,三十成道。成道以后,他说法四十九年,八十岁入涅槃。这个就是我们在《阿含经》对佛陀的认知,就是这一期。当然,后面会开权显实、开迹显本。其实这个是佛陀的示现。
  
  但是,这样从《阿含经》当中,我们只知道迹门的佛,我们不知道本门的佛陀,佛陀的本地风光。所以必须要假借这些法身菩萨弟子的现前,然后大家产生疑惑——这个大功德的弟子是谁教化他们的,再把佛陀的本门功德给带起来。假借弟子的功德,开显师父的功德。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  
  庚四、结请决疑
  
  我们看庚四的“结请决疑”。看第一段。
  
 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
  
  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
  
  这地方弥勒菩萨把他要请教的问题——前面讲很多——作一个总结。总结就是,这些法身菩萨,第一个,功德太大,第二个,来得太突然。因为这是一个不同的时空,这些弟子是过去本门教化的时空,来到了释迦牟尼佛这个迹门这一期教化的时空。而且这要是一般的凡夫也就算了,这些法身菩萨都是大智慧、大神通、大福德的,而突然间就在法华会上,佛陀讲完迹门以后,大地震动破裂,从地涌出。第一个,功德太大;第二个,来得太突然。这是第一个值得大家疑问的。
  
  我们看第二段。
  
 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
  
  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
  
 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
  
  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
  
 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
  
  那么弥勒菩萨就以他自己作例子。他说,我怎么说也是一个等觉菩萨,我当来要补释迦牟尼佛佛位的,所以我经常是遨游十方世界,亲近十方诸佛。但是我却没有看过这么多恒河沙菩萨,我连一个人都不知道。这个人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,他的国土乃至于他的国土名号,而我常游十方诸国,却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人,乃至于其中一个人。指六万恒河沙的菩萨,各带了六万恒河沙的眷属,就三十六万恒河沙的这些菩萨,我一个都不认识,而且都是突然从地涌出。所以我们真的想要知道,这个人到底是从何而来、为何而来,的确是有这样的疑问。所以,第二段请答二事。
  
  第三段,大众同请。
  
 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
  
  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
  
  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
  
  无量德世尊惟愿决众疑
  
  不但是我弥勒菩萨有此疑问,在整个法华会上,所有的无量百千亿的这些本土菩萨,都想知道这件事情:这些法身菩萨是从何而来、为何而来,以及“是诸菩萨”在修行的因地、修学的过程当中这些本末的因缘。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的世尊,惟愿您老人家慈悲,能够为我们决断大众的疑惑。所以这个就是把前面的本土的疑惑,弥勒菩萨作一个总结。
  
  戊二、他土菩萨疑问
  
  我们看下一段,戊二的“他土菩萨疑问”。
  
  尔时,释迦牟尼分身诸佛,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,在于八方诸宝树下,师子座上,结跏趺坐,其佛侍者,各各见是菩萨大众,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,从地涌出,住于虚空,各白其佛言:世尊!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,从何所来?
  
  尔时,诸佛各告侍者:诸善男子!且待须臾,有菩萨摩诃萨,名曰弥勒,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,次后作佛,已问斯事。佛今答之,汝等自当因是得闻。
  
  法华会上,在这一期教化当中,与会的弟子有两种:一个是本土的,比方说舍利弗、目犍连尊者,他们本来就是在娑婆世界成长,蒙释迦牟尼佛教化而成就阿罗汉的。而有些菩萨是从外地修学,等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来亲近释迦牟尼佛的,那也算本土。这些都算本土的菩萨。
  
  那么他土的菩萨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释迦牟尼佛要开宝塔的时候,把十方应身佛的诸佛都请过来,而十方应身佛过来的时候各自带了一个侍者菩萨,这些侍者菩萨就是他方来的菩萨。他们也产生疑惑。我们看经文。
  
  尔时,释迦牟尼佛所召请过来的这些分身诸佛,他们是怎么来呢?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。这些国土,我们前面在中说过,这些佛是从净土来的。他们在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。这些佛的侍者就是所谓的他土菩萨,他们也看到了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,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,从地涌出,住于虚空,也都是大智慧、大神通、大福德庄严,所以也就各白其佛言:“世尊!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,从何所来?”也产生这个疑惑。
  
  尔时,诸佛各告侍者:诸善男子!你们稍等片刻,因为已经有弥勒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问了。这个弥勒菩萨的阶位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授记,在娑婆世界,次当作佛。他已经问了这件事情,佛陀也即将回答,所以,“汝等自当因是得闻”。这个你就不用再问了,弥勒菩萨已经问了,释迦牟尼佛即将回答。
  
 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本门的序分结束,后面是本门的正宗分。所以这前半段是属于序分,后半段是本门的正宗分,佛陀开始开示了。
  
  这个序分的大意是说,诸法因缘生,每一个菩萨成就都不可能凭空生起来,包括从地涌出的菩萨,他一定有他的发心,有他修学的过程,一定有他的老师,尤其大乘佛法强调传承,一定有老师。所以,这些法身菩萨突然间从地涌出的时候,现出大功德的境界,但是竟然与会的不管是本土的弥勒菩萨,不管是他土的这些侍者菩萨,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是怎么样来的,是怎么样修学、怎么样成就的,没有人知道。没有人知道,表示什么?这些菩萨的水平境界比他们高了一个档次。所以就引起了大众的疑惑。当然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要的,就是大家提出疑问,释迦牟尼佛才好把自己的本地风光给开显出来。我们看后面的如来正说段就清楚了。
  
  丙二、正说段分二:丁一、诫许;丁二、正说
  
  丁一、诫许
  
  我们看正说段。这以下就是本门的正宗分了。正宗分里面,佛陀并没有马上开显,在正式开显之前先诫许,先有一段的告诫跟鼓励。因为这件事情牵涉到不可思议的释迦牟尼佛本地的功德,甚深甚深,所以先鼓励大家、告诫大家。
  
  尔时,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:善哉!善哉!阿逸多!乃能问佛如是大事,汝等当共一心,被精进铠,发坚固意。
  
  这是第一段,先做一个告诫。就在弥勒菩萨请问以后,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弥勒菩萨,说:善哉!善哉!
  
  第一个善哉,上契佛心。因为佛陀本身也有意宣说,刚好弥勒菩萨请问,所以也合乎佛陀的心意。
  
  第二个,下契群念。众生的修学的确有此需要,我们了解本门的功德,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。佛陀之所以成佛,我们一再强调,不是因为他布施成佛,也不是因为持戒、忍辱而成佛,而是因为他成就法身,这个就是关键。就是,十方诸佛之所以成佛,只有一个情况,就是他破无明证法身,从此以后,打开了他的成佛之路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不从理观下手,你做天大的布施,跟成佛也是没有关系的。你可以成就安乐道,可以成就解脱道,可以成就阿罗汉,但是,只要法身这一关,本地本门的功德没有突破,这个门没有打开,那你就跟成佛没有关系了。
  
  所以,这件事情至关重要!就是,你要成佛,一定要打开这道门,就是本门的法身功德。所以这件事情说是“善哉!善哉!”——上契佛心、下契群念。阿逸多!你有甚深的智慧,才能够问如此大事。这个是十方诸佛成佛的一个大事因缘。就是十方诸佛必经的一个关卡,就是破无明证法身,就是这个理观的智慧。所以,“汝等当共一心,被精进铠,发坚固意”。就鼓励大家,大家一定要怎么样呢?安住清净的信心,发起广大的菩提愿,来听以下的开示。先作一个告诫。
  
  看第二段的允许。
  
  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,诸佛自在神通之力,诸佛师子奋迅之力,诸佛威猛大势之力。
  
  “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。”我们说过,佛陀成佛的正因是中道的智慧,就是观心,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,这是一个正因。由这种智慧带动了六度的事修,最后成就佛陀的功德。
  
  这以下提出应化身的功德。佛陀讲本门之前,先讲迹门。三种迹门:
  
  第一个,过去的迹门。什么叫过去的迹门呢?“自在神通之力。”他说,我不是今生才示现八相成道,我过去无量劫来,已经是无量无数地成办过去的应化事迹。而过去是“自在神通之力”,因为佛陀过去能够随心自在,变现各种应化身。
  
  第二个,现在的应化。就是今生在两千五百年前,在印度所示现的八相成道,这个叫做“师子奋迅之力”。师子奋迅,就是狮子要行动之前,先竖起身毛作一个准备,表示狮子的速度很快速。就表示说,只要众生的善根成熟,释迦牟尼佛一刻都不会停留的,马上现身。众生准备好了,佛陀的应化身就出现了。这指的是现在的应化。
  
  来看未来的应化。未来的应化,“诸佛威猛大势之力”。释迦牟尼佛在未来当中,也会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去示现应化身,只要众生的善根成熟。这个“威猛”表示佛陀的功德力是不会停止的,辗转相续,无有穷尽。
  
  所以,佛陀讲本门之前先把三世的迹门讲出来。这点很重要。如果我们今天不读《法华经》,我们只看《阿含经》,就会出现什么事情?就是因果的理论不合理。为什么不合理?说释迦牟尼佛因地发菩提心,修六度万行,修了三大阿僧祇劫,结果呢?结果在最后一世的时候,作为太子,然后出家、成道、转法 轮、入涅槃。他从成佛到入涅槃,就花了四十九年的时间,然后呢?然后入灭以后就永远消失掉了。那这样子,如果这件事情是真实义的话,那成佛的因果就变成了因大果小。就是你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的因地,你的结果跟一个大阿罗汉完全一样。就是你成佛的时间就四十九年,你的功德,最后表现出来的果地功德就四十九年。然后呢?然后就完全消失掉了,就入了无余涅槃,身心永灭了。所以这个地方明显是方便说。
  
  所以,佛陀为了破斥佛陀的应化只有一期应化,而讲出了三世应化。他说,其实我示现成佛不是现在,我过去有“自在神通之力”,来示现过去的应化身;我现在是用“师子奋迅之力”,精进勇猛,把握当下来示现;我未来也会用“威猛大势之力”,要不断地示现下去。所以一期的应化是方便说,应该说是三世的应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无穷无尽的时空,无尽的应化。
  
  为什么?有人就说,佛陀您的因地是有限量的,因为您的功德是修来的嘛;您说您修三大阿僧祇劫,那三大阿僧祇劫不管怎么长,它还是因缘所生法。那么为什么得果报的时候是无量呢?您用有量的因地,怎么就成就无量的果地呢?
  
  大家想想看是怎么回事?就是说,你现在是一个生死凡夫,你什么都没有,结果你发了菩提心,修理观事修,结果呢,成佛了。成佛以后,你就永远成佛了。那这样子不合乎因缘所生法,是吧?你用有量的因地,不管你修了三大阿僧祇劫,无量阿僧祇劫,你总是有量;你成佛以后怎么会尽未来际地成佛呢?怎么你永远不会回到凡夫的地位呢?这怎么回事?
  
  这跟性具有关系。《法华经》要建立一种自性具足,就是说,你的成佛(其实这个地方本来在下一品才说明,我现在提前说),你的功德不完全是修来的,知道吗?你是透过修德去开显你的性德,而你那个性德本来就本具的,而这个本具是本来就无穷的功德。
  
  就是说,你是一个打工的,你如果今天不修理观,你不回家,你赚的钱,怎么赚都有限。但关键是你家有无穷的珍宝,所以你一旦回家以后,那你就不是完全靠你的造作的努力而已,而是你有家族的支持。所以,为什么成佛以后能够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尽未来际,时空无尽地度化众生而没有止尽呢?因为你把你的自性功德力开显出来了。而自性功德力的重点是,它不是修来的,它不是因缘所生法。这样懂吗?这个地方在下一品的有详细的说明。
  
  就是说,因为你有性具的功德,所以你的成佛一部分是修来的,就是修德,有一部分是你本具的。就是,你的成功一半是你的努力,一半来自于你家族的无量财富的支持,是这样子。所以才能够产生“诸佛自在神通之力”,过去的自在,现在的“师子奋迅之力”,未来的“威猛大势之力”。就是你成佛以后,你永永远远不可能再变回凡夫了,因为你的自性功德被开显了。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  
  所以佛陀把三世的迹门先讲出来,最后再讲到法身的功德。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