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5章 旧人依旧 (第2/2页)
“节帅!”
李商隐起身作揖,刘继隆却按住他肩膀,笑着看了看案上文册:“迁入了不少人口啊。”
“回节帅,临州那边刚送来的文册,这个月涌入七千多口百姓,基本都要迁入凉州。”
李商隐解释着,同时拿起文册翻阅示意道:“从收复凉州算起,前后近六个月的时间,我们向外迁出八万胡番,向内迁入五万三千余口。”
“除了两万口是从兰州迁来的,其余三万三千余口,都是从剑南、山南等道迁移而来的人口。”
“朝廷三次加税,底下的官吏也不断加税,百姓负担已至七成,连西川都有百姓逃入陇右,可见天下糜烂。”
“如今我府治下,已不下五十四万口,然耕地不过四百六十余万,其中军田占五,职田占一,百姓占四。”
“府内赋税,入仓库者八十余万石,三十余万贯。”
“其中五成度支军队,三成度支衙门,二成度支工人。”
“此外,国子监度支不下二十万石,全靠牙商采买粮食填平。”
“我府积欠牙商十二万六千贯,好在甘州来了消息,还有三日便能运香料进入番和地界。”
“此次采买香料十六种,重五百四十石,光胡椒就重百五十石。”
“次批香料若是运往长安贩卖,起码值钱三十万贯,比财货翻三倍。”
“拿到这笔钱后,倒是能把积欠牙商的钱财偿还,另买十万商货,还能结余八万。”
李商隐为刘继隆算了笔帐,总的来说,陇右的财政是支出大于收入。
不过随着收复凉州,打通河西走廊及西域丝绸之路南道后,陇右和河西都可以凭借丝绸之路获得不少财富。
尽管不如开元巅峰时期,但也足够河西与陇右吃饱喝足了。
“还能增长吗?”
刘继隆询问起来,李商隐却摇头道:“具体还需等河西的酒使君来到,我才能知道西域南道的需求多少。”
“好。”刘继隆闻言颔首道:
“既然如此,那我便等酒居延到来,带着香料前往临州吧。”
“您要回去了?”李商隐连忙询问,尽管他已经能处理好凉州的事情,但有刘继隆在这,他始终能安心些。
“嗯,出来近半载,也该回去了。”
说罢,刘继隆与李商隐闲聊几句,接着便下去休息去了。
三日后,酒居延果然带着商队进入凉州,不过直到九月初七,酒居延才带着商队来到姑臧城外。
他与李商隐交接了香料后,这才忐忑的走入了姑臧衙门。
“河西甘州刺史酒居延,参见节帅……”
阔别多年,再以这般姿态与刘继隆见面时,酒居延不免有些窘迫。
倒是刘继隆在面对他时,还是以曾经的姿态对他爽朗道:
“倒是不错,虽说不如当年风采,但这使君的气势确实不差,快入座!”
“是……”
眼见刘继隆一如当年,酒居延松了口气,在李商隐安排下入座。
待他坐下,刘继隆也开始让人上菜,同时对酒居延询问道:
“西域商道,比之当年如何?”
“南道尚能与天竺沟通,北道则是因为回鹘涌入西域而混乱,商道艰难。”
“此次运往于阗的商货,不到半月时间便售卖一空,供不应求。”
“沾节帅气运,河西也收获良多,因此张节帅希望您能多多提供商货,另外就是人口……”
说到人口,酒居延不免有些窘迫,毕竟他也知道,陇右比他们更缺人口,尤其是汉口。
不过军令在身,该问的还是得问。
对此,刘继隆的目光也投向了李商隐,而李商隐也道:
“府内犯事者三百七十八人,牵连及家口九百五十一人。”
“这批人口,有七成是汉口,三成番口。”
“按照之前的规矩,换成上等的硝石或军马。”
听到能有一千多人口迁往河西,其中七成还是汉口后,酒居延不免松了口气,连忙点头道:
“这是自然,不过我军也缺乏军马,故此只能换成硝石。”
“这个……”李商隐看向刘继隆,刘继隆却点头道:“好!”
眼见刘继隆答应,酒居延连忙作揖感谢,而刘继隆也并未觉得吃亏。
黑火药包的威力虽然大,但用作进攻包砖城墙,消耗的数量还是有些大。
陇右军收复凉州,前后用火药四万余斤,折钱五千余贯。
以当下的配方,这四万斤火药得消耗近三万斤硝石。
这些硝石基本都是用犯了事的人口与河西换来的,既解决了河西缺少人口的问题,也解决了陇右军上等硝石不足的问题,倒也算是废物利用了。
这般想着,刘继隆对酒居延道:“既然于阗等国所需货物甚多,那明年开春,便以此次商货二倍贩卖之。”
“此外,今年秋收期间北上荡平居延海甘州回鹘之事,我师二千精骑也已准备就绪,只需张节帅示意便可。”
酒居延称呼张淮深为节帅,这说明张淮深也不打算与唐廷往来了,不然他称节帅,可以说是僭越,必然会引起河西内部动荡。
不过自从索氏出走,李氏投靠后,张淮深在河西即便算不上一言堂,却也相差不大了,没有必要遮遮掩掩。
至于出兵居延海,这对陇右好处极大,加上是河西精骑为主,他自然配合。
“既然如此,那末将现在便返回甘州,将此间事情转告我家节帅。”
“好。”
刘继隆没有作秀阻拦,而是将酒居延送出了衙门,并在酒居延带着河西三百余名精骑离开后的第二天,亲率二百精骑押送香料,南下临州。
九月二十日,他率军返回了狄道城,也见到了高进达及崔恕等人。
尽管他急想着见见封徽,但都护府确实有很多事需要他处理。
别的不提,单说贩给河西的那批犯事之人,便有不少是贪腐的官吏。
正因如此,返回狄道的刘继隆,并没给出城迎接他的所有人好脸色,哪怕是百姓与烈属自发迎接,他也只是皮笑肉不笑。
他的态度,令众人心情沉甸甸的,直到走入都护府正堂,刘继隆才在坐下后扫视众人,冷声开口道:
“我不过出征半载,便有三百多人顶风作案。”
“怎么?是觉得我远在凉州,管不了他们了,所以就胆大妄为了?”
三言两语间,众人冷汗直冒,高进达不得不硬着头皮上前作揖:
“节帅,这是我等监察不利才导致的,请节帅责罚……”
刘继隆没有回应他,而是冷声开口:“韩正可?”
“节帅,下官在此。”
一名二十出头的绿袍官员走出,而他就是曹茂不在时的都察院主事。
此次犯事的三百多人,基本都是他带队抓出来的。
“犯事者都揪出来了吗?”
刘继隆质问对方,韩正可却不卑不亢道:“回节帅,贪官污吏及犯事者常有,是扫不清,除不尽的。”
“下官及都察院内官吏,只能保证不放过任何一个查出的贪官污吏及犯事者。”
韩宜可这句话倒是很有水平,至少在以前的都护府环境下,是培养不出这种人的,因为韩宜可是经李商隐书信引荐进入陇右的官员。
陇右的底蕴很薄,还在发展中,想要把文化发展起来,还需要很长的时间。
对此,刘继隆满意颔首道:“都察院理应监察府内全境各州,凡有人包庇阻拦,皆以同罪论处!”
“我不曾少你们富贵,你们所用一针一线也都是陇右百姓们省吃俭用交上了的。”
“你们在盘剥压榨陇右的百姓前,最好先好好回忆回忆当年在吐蕃治下,为奴为婢的自己!”
话不多说,刘继隆起身便往内院走去,而正堂内留下的所有人则是心有余悸,面面相觑。
刘继隆依旧还是曾经的那个刘继隆,但他们之中又还有多少人是当初的那个人呢?
这个问题,恐怕他们自己都不敢回答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