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归义非唐 > 第269章 苍龙垂老

第269章 苍龙垂老

第269章 苍龙垂老 (第1/2页)

“义山,你觉得这首词如何?”
  
  一首六盘水读罢,刘继隆回头看向李商隐。
  
  李商隐闻言轻笑:“平仄虽有瑕疵,但情景交融、刚柔相济,不失好词。”
  
  “若下官没有猜错,这首词应该是用汉乐府中‘清乐、平乐”,这两个乐调所作。”
  
  “确实!”刘继隆并不掩饰,李商隐颔首轻笑,不再评价。
  
  刘继隆以为自己的改动让这首《清平乐·六盘山》成了下品,故此不免在心底叹了口气,心想自己毁了这首词。
  
  只是在他暗叹之余,李商隐却在回味词中内容。
  
  于他而言,诗词无疑是作者内心所释放的情绪。
  
  正因如此,对于刘继隆所作的这首词,他的关注全在两个地方上……长城,苍龙。
  
  大唐也曾修建长城,但在李商隐看来,刘继隆熟读史书,他所指的长城,恐怕不是一般的长城。
  
  他所指的长城,恐怕是昔年刘武周攻占大唐发祥之地的北都太原,逼得高祖及太宗所修长城。
  
  结合“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”这句,李商隐精神不免一振。
  
  在他看来,刘继隆是在想像刘武周一样,威压朝廷,再擒住苍龙。
  
  所谓苍龙即太岁,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,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。
  
  刘继隆所表达的,恐怕是指如今天子为恶龙,当擒之。
  
  整首词解析下来,直译为白话,无非就是:
  
 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,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。
  
  不登临北都长城的人绝不是英雄,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。
  
  祁连山上雄峰再拔,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。
  
 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,何日才能将那蒋家狂龙捆缚?
  
  李商隐思绪振奋,在他看来,刘继隆是在向他表态,表达争夺天下的态度。
  
  他能见到这种态度,说明刘继隆已经将他视作自己人。
  
  想到这里,李商隐连忙作揖表态:“义山愿随节帅征战天下!”
  
  “嗯?”
  
  刘继隆不懂李商隐为什么突然说这种话,但本就有这种想法的他还是点头道:“如此甚好。”
  
  李商隐见状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,随后跟着刘继隆返回了城门处。
  
  在他们离开的时间里,百余名军吏正在为嗢末人登籍造册,如今已然登记两成有余。
  
  刘继隆返回城门后的第一件事,便是令窦斌率五百精骑,护送杜噶支、称勒等人前往宕州。
  
  至于后续的嗢末人也会在登籍造册后,打散至各州放牧,在放牧的过程中慢慢开垦荒地为生。
  
  此次登籍造册耗时半月有余,城内嗢末与番人一边登籍造册,一边在姑臧进行春耕。
  
  有了这批人,尽管春耕时间过晚,但凉州的熟地,还是春耕了七八成。
  
  春耕结束后,嗢末与番人总数也查了个清楚。
  
  凉州共有吐蕃三万八千六百余口,嗢末七万七千三百余口,以及被俘回鹘二万一千一百余口。
  
  若是算上后续迁入的汉口,数量总计为一十六万四百余口。
  
  陇右都护府治下本有三十八万余口,算上新增的十三万胡番,人口突破至五十一万口。
  
  汉胡番比例虽然不至于失衡,但也只是勉强维持稳定。
  
  对此,刘继隆迁徙两万回鹘、一万吐蕃、五万嗢末人前往成州、武州、渭州、兰州及岷、叠、洮、廓等州。
  
  每州平均迁入一万口胡番,另外不断从剑南道、山南西道花钱进行口马贸易,将这些买入的百姓迁至凉州。
  
  做完这一切后,刘继隆令张昶率军分批次迁徙这八万胡番进入陇右地区,又令曹茂率领八百精骑,一千步卒留驻凉州,另外招募一千六百精骑,两千步卒。
  
  随着陇右都护府势力范围扩大,军镇制度也将随之改变。
  
  原本的军镇制度是一镇三军九团十八旅三十六队一百八十伙,总计兵力一千八百人。
  
  经过更改后,军镇制度成为一镇三军九团二十七旅八十一队四百零五伙。
  
  每镇战兵为四千余五十人,此外另置军吏旅、军医旅及伙头旅,总计兵员为四千五百人。
  
  都护府新置凉州镇、河西镇,分管凉州及北部休屠泽、白亭海。
  
  理论来讲,都护府治下十四镇,战兵五万六千七百人,总计六万三千人。
  
  不过考虑到如今的陇右并没有那么大的防务压力,因此除了成、武、松、凉、临、渭等六镇扩编外,其余八镇依旧保持原来的编制。
  
  算上都护府的军吏,十四镇兵马总计四万二千。
  
  仅仅收复一个凉州,陇右兵力便翻了近一倍。
  
  尽管还不及天宝年间鼎盛时的管兵七万五千,但若是紧急按编扩军,至少也能拉出六万三千兵马。
  
  不过那个时候,恐怕就是陇右最为艰难的时候了。
  
  在此之前,刘继隆得好好想想,如何解决这四万二千兵马的军饷。
  
  正因如此,丝绸之路的事情被提上了议程,刘继隆手书写给张淮深,让其派遣牙商沟通仲云、于阗等国,走丝绸之路南道贩卖香料。
  
  此前积压在兰州的商货,也正在转凉州运往甘州。
  
  刘继隆亲自坐镇凉州,期盼在入秋前,将重开丝绸之路南道后的第一笔生意做成。
  
  与此同时,陇山以东的大唐却陷入了混乱之中。
  
  由于钱粮不足,裴休与崔铉二人并未能如期讨平王守文、裘甫两部叛军。
  
  裴休将王守文限制在濮州,崔铉将裘甫限制在浙东台州、明州、处州、婺州等处。
  
  五月初十,淮南军都将王竟淮鼓噪淮南牙兵,要求崔铉犒赏三军,以解将士思乡之情。
  
  崔铉与之和谈,希望讨平裘甫后再行犒赏,淮南牙兵听闻崔铉不发犒赏,因此止步于越、睦二州。
  
  裘甫抓住机会,趁机南下攻破温州。
  
  消息传回长安,因疾病而半月不曾上朝的李忱,也不得不拖着病体组织起了常朝。
  
  “陛下,淮南兵马跋扈,如不满足其犒赏请求,崔使相恐难节制。”
  
  宣政殿上,宰相兼度支的蒋伸面容忧愁开口,而李忱也咳嗽着询问道:
  
  “朝中果真没有钱粮了?”
  
  “回陛下,仅有十余万钱帛。”蒋伸无奈回应:
  
  “此等数量,恐无法满足淮南兵马所需。”
  
  “即便夏粮收入,其数也不过二百万。”
  
  “百官俸禄度支过后,存数恐不过三十万……”
  
  相较于庞大的军费度支,百官俸禄的度支根本不值一提。
  
  李忱闻言,当即询问道:“此间事,可还有办法解决?”
  
  “回陛下……”蒋伸踌躇片刻,随后才道:
  
  “此间事,唯有加派赋税,不然无法镇压裘甫之乱。”
  
  “加税?”
  
  “又要加税吗?”
  
  “百姓疾苦,若是继续加税,那……”
  
  蒋伸话音落下,殿上顿时响起了细微的议论声。
  
  即便那声音很小,却还是被宣政殿的结构不断放大。
  
  “百姓疾苦,朕心实不忍。”
  
  李忱面上痛苦,好似难以决断。
  
  蒋伸见状沉默不语,百官也是缄口不提,这让李忱尴尬当场。
  
  “咳咳……”
  
  他忍不住咳嗽几声,目光看向萧邺与令狐綯。
  
  萧邺也没有好办法,令狐綯只能叹气走出:“陛下,若是不能速速平定裘甫之乱,那两浙夏秋两季赋税都无法起运京畿。”
  
  “届时朝廷钱粮不足,依旧还要加税。”
  
  “臣以为,暂时苦一苦百姓,加夏税六厘,以此讨平裘甫、王守文之流。”
  
  “待到贼寇讨平,此间六厘及原先的三厘赋税,皆罢黜便是。”
  
  经令狐綯开口,百官们面面相觑,两相抉择之下,不得不朝李忱作揖道:“请陛下决断!”
  
  李忱咳嗽几声,随后看向蒋伸:“蒋相公以为如何?”
  
  “这……”蒋伸很想说百姓恐怕承受不住加税六厘带来的后果,毕竟他很清楚下面的官吏是什么德行。
  
  朝廷加税六厘,他们恐怕敢加税二分。
  
  届时百姓逃亡,群盗四起,此后果恐怕难以收尾。
  
  只是话到嘴边,他还是不得不考虑现实,点头应道:“若是如此,事当行之。”
  
  “嗯”李忱点了点头,随后颔首道:
  
  “既然如此,便加税六厘,另外加盐铁酒茶等税九厘。”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