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归义非唐 > 第174章 以壮声势

第174章 以壮声势

第174章 以壮声势 (第2/2页)

想到这里,刘继隆遣散了众人,同时安静等待着长安方面的消息。
  
  他并不认为长安会给自己陇右节度使旌节,他之所以请表陇右节度使旌节,其实图的就是一个破窗效应。
  
  他要陇西节度使旌节,朝廷不给,那总得给个别的来安抚自己吧,例如他上表的陇西十二州刺史名单。
  
  虽然朝廷不给也没什么,但给了就是师出有名,就好像他此次收复河临渭三州一样。
  
  不过对于自己收复三州的结果,长安那边恐怕会很难接受,因为这代表关中周围会再出现一个强藩。
  
  正因如此,他十分好奇长安那边会如何擢赏他。
  
  倒是在他等着长安擢赏结果的时候,凉州的张淮深也知道了他收复三州的消息。
  
  “这一前一后才两年,他就收复了三州失地?”
  
  姑臧衙门的内堂中,张淮满拿着由广武送来的消息,满脸的不敢置信。
  
  堂内,张淮深坐在主位,眉头微皱。
  
  在他下首分别坐着酒居延、张淮涧、张淮满和一张熟悉的面孔……昔日的昌松守将,哲多悉别。
  
  “他收复三州失地的速度确实令我感到诧异,只是不知道此举对我们而言是好是坏。”
  
  张淮深眉头微皱,相较一年多前老成了许多。
  
  “淮深,这怎么能是坏事呢?应该是好事才对。”
  
  张淮涧开口说道:“刘继隆在陇西闹个不停,朝廷便只能注意他那边了,我们也更好驯服张直方。”
  
  他提到了张直方,这个带领三千赤水军驻扎姑臧的家伙到来后,一直都不老实。
  
  强纳民女作妾,纵马践踏青苗,虐待姑臧军将士……
  
  这些都是他干出来的事情,而张淮深却因为他朝廷的身份,不能责罚他,只能不断上表朝廷,请求调走他。
  
  对于他的请求,长安那边总是回执安抚他,说京官奇缺,抽调不出人手更换张直方。
  
  张淮深也明白,长安不是缺人,而是故意把张直方留在凉州给他捣乱。
  
  张淮涧的意思也很明显,那就是让张淮深趁着朝廷无暇顾及河西,耍些手段教训教训张直方。
  
  只是对于他的建议,张淮深却始终有所顾忌,不敢实施。
  
  “朝廷近来重启漠南道,使得嗢末及甘州、西州、庭州、安西等地回鹘都有了和朝廷互市的资格。”
  
  “朝廷倒是获得了军马,但这些胡虏的实力也因此而增强。”
  
  “这样的局面,我们若是再闹出些事情,恐怕会引得小人觊觎。”
  
  张淮深站在大局考虑,并不想和朝廷撕破脸皮。
  
  但他也知道,继续这么下去,河西还是会被朝廷给拖垮,北方的胡虏也迟早有一天会南下。
  
  他做不出决断,只能继续僵持着。
  
  面对他的这番话,酒居延脸上浮现迟疑,末了才道:
  
  “若是我们以雷霆手段驱逐张直方,控制赤水军,那未必不能破局。”
  
  “我何尝不知……”张淮深长叹一口气道:
  
  “只是这么做之后,朝廷若是断绝商贸,那我们如何吸引中原百姓前来河西屯垦?”
  
  “屯垦?”张淮涧不满道:“朝廷那边根本不放人!”
  
  “我们打通与关内的官道已有两年时间,可这两年时间里,关内道仅有数百口百姓前来屯垦。”
  
  “按照这种速度,恐怕等我们死了,凉州都不能恢复开元年间的人口。”
  
  “要我说,还是我们太过保守了,看看那刘继隆,他才收复三州,都敢向朝廷索要陇右节度使了!”
  
  张淮涧说罢,张淮满也气愤道:“要我说,就该像刘继隆一样莽撞些,说不定我们强硬,朝廷就把张直方调走了!”
  
  随着刘继隆在陇西的所作所为被李仪中探查回禀,众人对朝廷的不满也与日剧增。
  
  他们搞不懂,为什么自己本本分分却一波三折,反倒是前往陇西肆无忌惮的刘继隆能平安无事。
  
  日子久了,他们也想撒撒野,让朝廷知道河西也不全是软柿子。
  
  只是对此,张议潮和张淮深都在极力压制,因为他们并不想和长安撕破脸。
  
  “这件事,容后再议……”
  
  张淮深皱眉决断,可听后的张淮涧、张淮满等人却先后起身:“那我们就回去了!”
  
  说罢,二人气愤离场,而酒居延也缓缓起身,作揖之后退出了内堂。
  
  显然,三人都对张淮深的决断感到不满,而张淮深则是将目光投向哲多悉别。
  
  “哲多悉别,你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吗?”
  
  张淮深目光复杂,想从哲多悉别口中听到答案,可哲多悉别之所以归附张议潮,主要还是为了家族,所以他不可能站队。
  
  “末将不知道,全听使君安排……”
  
  哲多悉别拱手作揖,见状张淮深摆摆手,示意他退下。
  
  哲多悉别没有逗留,立马退出了内堂,而张淮深也在他们走后,将李仪中交来的情报,派人送往敦煌。
  
  半个多月后,当轻骑将情报送到敦煌时,张议潮神色复杂,末了只能感叹一句:“英雄出少年。”
  
  相比较他们的优柔寡断,刘继隆却根本不将朝廷放在心上。
  
  驻扎在洛门川的薛逵、高骈曾几次派遣轻骑邀请刘继隆去洛门川,但都被刘继隆拒绝了。
  
  除非唐廷拿出切实的利益出来,不然刘继隆才不会热脸去贴唐廷的冷屁股。
  
  他这种“跋扈”的行为,倒是让薛逵等人不自信了起来。
  
  时间进入腊月后,眼看朝廷迟迟不给予自己擢赏的圣旨,刘继隆也有些着急了。
  
  为了壮大声势,他特意将襄武、渭源的新卒都抽调到了陇西练兵,并命人多插旌旗,营造出人马众多的假象。
  
  近四千甲兵在渭水河北练兵,声势大得连薛逵他们派出的轻骑都能看到。
  
  对于见到的场景,轻骑们也老老实实的回禀给了薛逵和王宗会、高骈等人。
  
  “你说他们在陇西练兵数千,还都是甲兵?”
  
  “人马众多,恐不少于五千之众,末将原本也不相信,可派塘兵登渭水南山后,所见其规模,不下于我军,光是马军便不少于两千……”
  
  洛门川牙帐内,薛逵皱眉询问,而轻骑旅帅也毕恭毕敬的回应了问题。
  
  “五千甲兵?”
  
  薛逵眉头紧皱,王宗会也轻笑道:“渭州若是有五千甲兵,那兰州、河州、临州三州的甲兵也不会低于这个数,毕竟论恐热屯兵磨禅川,随时都有进犯河州的可能。”
  
  “哼!”薛逵冷哼,不满看向王宗会:“此子先前俘获甲胄甚多,兴许只是编练新卒。”
  
  面对薛逵的不满,王宗会轻飘飘道:“不管是不是编练新卒,总之他能在渭州拉出五千甲兵,足以证明他的实力。”
  
  “这下,薛柱国应该不会再怀疑刘继隆没有近万甲兵了吧?”
  
  王宗会站起身来,轻蔑道:“刘继隆在渭州练兵五千的事情,我会上奏北司。”
  
  “至于薛柱国是否上奏南衙,这就看薛柱国您自己的了……”
  
  话音落下,王宗会向外走去,而薛逵闻言攥紧了拳头,倍觉憋屈。
  
  高骈见状站起身来朝他作揖:“柱国,且莫气坏了身体,秦州还需要您主持大局。”
  
  说出这话时,高骈有些过意不去,毕竟他已经参与到了谋夺秦州刺史的事情中,现在再说这话,倒是显得他有些伪君子。
  
  薛逵并不了解自己的位置被人盯上了,眼见高骈这种出色的世家子弟还向着自己,他心中略微有些宽慰。
  
  “千里,此事过后,我恐怕不能继续在秦州为官了。”
  
  “我观军中,唯有你有才干能镇守秦州,若是我不幸退走,我会向朝廷举荐你的。”
  
  薛逵安抚着高骈,高骈听后却不是滋味,只能为薛逵唏嘘:“柱国别作他想,朝廷不会忘记您的苦功的。”
  
  “呵呵……苦功……”
  
  薛逵苦笑起身,摇着头向外走去,末了只留高骈一个人站在牙帐之中。
  
  他本想向外走去,却见薛逵桌上摆着的铜印,忍不住将目光停在了铜印之上。
  
  “再过些日子,这枚铜印就是自己的了……”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