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章 紫宸殿上 (第2/2页)
别的不提,想要收拾刘继隆,起码要出兵两三万,而秦州没有那么多兵马,就只能从关中调动。
若是从关中调动,那补给线就拉长了,哪怕从凤翔前往渭州东边的陇西,这距离也接近三百里,起码需要三个民夫才能解决一名甲兵的补给问题。
哪怕只出兵两万,也需要调动六万民夫才行,更别提陇西的地势了。
当年薛举占据陇西,浅水原一战大败官军(唐军),光官军被俘名单,都能在史书上狠狠记好几笔了。
刘继隆虽然势力不如薛举,但现在的朝廷也并非国初的朝廷。
想要收拾拥甲八千的刘继隆,起码得耗费上百万贯钱粮,而朝廷现在可拿不出那么多钱粮。
因此在侦查刘继隆兵马数量这点上,崔铉三人难得达成了意见。
“北司那边也应该有奏表上表天听,此事便由我入宫上表至尊吧。”
崔铉不会放过这个机会,眼见裴休和令狐綯没有拒绝,他当即便拿上刘继隆、薛逵的两份奏表,走出衙门前往了宫中。
半个时辰后,当他抵达紫宸殿外时,他还没有请人通传,殿外的禁军便朝他作揖:
“至尊有谕,崔相若来,可直接入内。”
闻言崔铉回礼,心想北司的动作还真快,而后脱鞋入殿。
李忱并未在正殿,而是在偏殿等着他。
待他走到偏殿门口,率先看到了坐在主位理政的李忱,以及站在李忱身旁的内枢密使王归长,宣徽南院使王居方,还有神策军的王宗实。
三人年纪各不相同,但毫无疑问都是北司如今权力最大的几人。
他们出现在这里,对于南衙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。
“陛下,臣尚书左仆射崔铉有事启奏。”
“赐座……”
李忱头也不抬的开口,王归长见状示意殿内宦官为其赐座。
待崔铉坐下,他便呈上了两份奏表:“陛下,这是秦州刺史、天雄军节度使薛逵,以及河临渭三州防御使刘继隆的奏表。”
宦官接过奏表,呈到了王归长面前,由王归长看过后,转身递给了李忱。
直到此时,李忱才放下手中御笔,脸色平静的拿起了奏表翻阅。
他先拿起了薛逵的奏表翻阅,虽然面无表情,但四周人能感觉到他心情并不好。
待他放下薛逵奏表,拿起刘继隆的奏表查看时,四周气氛更是降到了冰点。
饶是如此,李忱依旧没有展露脾气,而是平静的拿起奏表放在一旁,从另一边又拿起了一份奏表。
“这是都监王宗会的奏表,崔相看看吧……”
李忱示意宦官接过转递给崔铉,而崔铉也在片刻后看到了王宗会的奏表内容。
三份奏表内容都相差不大,区别在于鲁褥月、蔺茹真将等人的伤亡,以及刘继隆的兵力。
王宗会的奏表中,王宗会笃定刘继隆有甲兵八千,而当下又俘获三州吐蕃数千甲胄,因此实有甲兵近万。
薛逵的奏表中,薛逵认为刘继隆甲兵不会超过五千,即便俘获吐蕃甲胄,也不会超过八千。
倒是在刘继隆的奏表中,刘继隆实写陇西军有精骑一千五,甲兵两千,收复三州间杀贼近万,甲首三千。
折算下来,刘继隆麾下陇西军,当下应该有六千五百名甲兵,反倒是三人奏表中最少的。
“陛下,刘继隆实乃藏拙,臣以为薛逵与王宗会之言皆有其理,但刘继隆麾下甲兵应该不少于八千。”
崔铉人精,他自然不会把刘继隆甲兵往少了说。
如果刘继隆只有三千多甲兵,那他一个月拿下三州,岂不是打薛逵和王宗会的脸面?
至于刘继隆具体的兵马数量,崔铉并不在意,反正有薛逵在秦州驻跸,刘继隆不可能打过陇山来。
“嗯……”
面对崔铉的话,李忱应了一声,随后半响没有继续说话。
只是在王归长三人看过薛逵、刘继隆的奏表后,等待三人开口。
三人中,王归长率先开口道:“陛下,刘继隆不过收复三州,竟想获封陇右节度使,臣以为其年纪尚小,功不配位。”
“陛下,臣也以为刘继隆功不配位,朝廷无须擢赏其官职!”王居方也同样轻蔑刘继隆。
相比较二人,掌握兵权的王宗实反倒没有那么激进,因为王宗会和高骈已经给他写了手书,因此他自然知道陇西是个什么情况。
“陛下,臣以为刘继隆虽然年幼,但其麾下甲兵近万,又有河西作为倚靠,实不可不封。”
“然其索要陇右节度使之举过于高看自己,不如擢其银青光禄大夫,陇西伯,食邑七百户,检校兵部员外郎?”
“至于其奏表中请表的诸将刺史官职,也不妨授予。”
王宗实的想法很简单,单从王宗会和高骈的书信中,他便知道这刘继隆是个桀骜不驯的家伙。
不过拿下三州,他就敢索要陇右节度使,与河西小心翼翼的张议潮、张淮深大有不同。
面对这种桀骜的强藩,还是得小心安抚对待,把他的精力放到收复陇南七州和河湟二州上,总比让他在陇西四州无所事事,整日找朝廷麻烦要好。
“崔相……以为如何?”
李忱沉吟片刻,而后开口询问起崔铉,而崔铉闻言沉吟道:
“臣以为,擢赏之事可以暂且搁置,等待三省六部诸官商议再论。”
“当下可从京畿、山南、关内道遣派囚犯,混入朝廷间客前往陇西,打探刘继隆虚实。”
“若刘继隆实力强盛,则再议其擢赏也不迟……”
崔铉还是那套办法,先探查清楚刘继隆的虚实,然后再想办法对付他。
如果他真的实力强盛,那自然要小心对待。
如果他兵马不盛,那则是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安抚他。
想到这里,李忱颔首道:“既然如此,那便开放秦渭商道,释京畿、关内、山南等地囚犯戍边三州屯垦。”
“至于间客的事情,便由崔相安排吧。”
“臣领旨……”崔铉高兴应下,可不等他继续讨论下一件事,李忱身旁的王宗实却作揖道:
“陛下,此次秦州收复临渭未果,理应惩处薛逵、王宗会。”
“臣建议令二人入京述职,秦州事宜暂由神策军虞侯高骈暂理。”
“陛下不可!”崔铉急忙打断道:
“此次刘继隆收复二州之速度,实乃众人未曾预料之果,如何能授罪于薛逵?”
“薛逵自任以来,勤勤恳恳,数次抵御番贼入侵,即便不加封赏,也不至于撤其官职!”
崔铉算是知道为什么北司这三人都出现在紫宸殿了,合着是盯上了秦州刺史和天雄军节度使的位置。
“崔相此言差矣……”
王宗实摇头道:“此次收复临渭二州,本就是朝廷令薛逵所做之事。”
“如今薛逵、王宗会没有收复临渭二州,理应惩处。”
“若是朝廷连这点赏罚事宜都犹豫,那各镇节度使是否都可以凭其过往功绩而不受惩处?”
“此事……”崔铉脸色一黑,试图辩解,但不等他开口,李忱便打断了二人的争吵。
“此事暂且搁置,待打探陇西虚实,再与如何擢赏刘继隆同议。”
“臣领旨……”
李忱的态度很明显,他要知道收复三州后的刘继隆实力如何,才能做出决定。
想到这里,崔铉连忙起身:“既然如此,那臣现在就去六部操办此事。”
“嗯,崔相慢走。”李忱拿起御笔,头也不抬的应了一声。
不多时,崔铉便在王宗实几人注视下,离开了紫宸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