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挥师东进 (第1/2页)
“不到一日,尚延心就把河州丢了个干净?!”
大中七年七月二十六,当临州的轻骑将折逋讳的求援信交到鲁褥月手中,得知事情经过的鲁褥月却不敢相信。
他长得矮壮,年纪四旬左右,占据着渭州四县,而他当下所处的地方,便是四县位置居中的渭州治所襄武县。
在他手中握着临州乞利本折逋讳送来的求援信,上面详细描述了尚延心放弃河州,逃亡临州的事情。
临州有狄道、大夏、长乐三县,其中大夏县位于大夏水河谷之间,是河州方向走出东谷后,所面对的第一座城池,易守难攻。
现在折逋讳与尚延心共同驻守大夏县,麾下有甲兵两千之众。
面对他们两千人驻守的大夏县,鲁褥月想不出对面的刘继隆到底有多少兵马。
“这两个家伙……莫不是诱骗我去临州,想趁机吞并我?”
鲁褥月心头不安,起身来回渡步。
不过他想了想,河临渭三州,实力最强的尚延心,其次才是他,最末是折逋讳。
如果尚延心和折逋讳都联手了,那根本没有必要诱骗他,直接来打便是。
更何况渭州紧邻大唐的秦州,并不算什么好位置。
若是大唐真的有意收复陇西,渭州便是首当其冲,他们没有理由盯上自己的渭州。
这么想着,鲁褥月也相信了折逋讳信中所说内容。
“乞利本,您真的觉得刘继隆一日攻破河州,还准备在入冬前拿下临州?”
几名百户不敢相信,鲁褥月闻言便道:“汉人有句话叫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”
“传我军令,抽调兵马,明日由我统帅,驰援大夏县!”
见他下令,诸将担忧道:“乞利本你要是去了大夏,若是秦州的唐将来犯,那我们怎么办?”
“坚守等待,我自然会回援。”鲁褥月说罢,起身便往内堂走去。
翌日,他统帅着一千甲兵,往临州大夏驰援而去。
与此同时,刘继隆也率领八百精骑策马扬鞭,从凤林县返回了抱罕县。
短短几日,抱罕城那脏乱的街道已经焕然一新,空气中也没有了那股怪味。
百姓的眼神有了神采,孩童见到陇西精骑时,也忍不住的欢呼雀跃,试图追逐。
不多时,八百精骑前往了军营,而刘继隆等十余人则是策马前往了抱罕衙门。
“吁……”
“刺史,凤林关的番兵降了,总共有五百番骑,甲胄和军马已经交出。”
“此外,塘骑在追击尚延心的时候,尚延心惊惧而留下四百余辆粮车堵塞东谷,这些粮车有粮二千四百余石,已尽数入库官仓。”
陈靖崇早就得知了刘继隆返回的消息,于是早早在衙门门口等候。
眼见刘继隆勒马,他立马上前为刘继隆牵马,同时说出了两个好消息。
“好!”
闻言,刘继隆忍不住叫了声好,而陈靖崇见状急忙问道:“刺史,我们要不要借此扩军?”
“不急,先等等。”刘继隆示意他先把马拴好,同时脑中思绪飞转。
凤林关的番兵投降,这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,毕竟那五百人如果不向他们投降,结局就只有饿死或者投降一百多里外的尚婢婢。
呼吸间,刘继隆有了决断,当下带着陈靖崇他们边朝衙门走,一边说道:
“安抚好这些番兵,同时告诉他们,我们休整之后就会向临州发起进攻,解救他们被尚延心带走的家人。”
“如果他们要去找尚延心,发粮食给他们,让他们步行去临州找尚延心。”
刘继隆边走边说,嘴里说出了令陈靖崇他们愕然的话。
“刺史,就这么放了他们,等他们去了临州,肯定要帮尚延心他们对付我们的。”
“对啊刺史,这么做不是放虎归山吗?”
“刺史,把他们杀了一了百了!”
张昶、李骥、厝本连忙劝阻刘继隆,可刘继隆却没有急于回答,而是走入正堂,坐在了主位后,示意他们入座:
“没了甲胄和军马,他们去到临州能干嘛?”
“你们想想清楚,陇西的番人是汉人近两倍,如果我们只靠屠刀,那我们能杀光陇西十几万番人吗?”
“把他们都杀了,到时候没人种田、没人挖矿怎么办?”
“遇到事情不要总想着杀,他们确实跟着尚延心对付过我们,但我们不可能杀光所有和我们为敌的人。”
“放他们回去,我不需要他们念我们的好,只要让他们知道,我军不杀俘虏,不苛待俘虏就足够。”
“他们回去之后,会把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的同袍,这就是我想要的。”
教育众人之后,刘继隆将目光投向陈靖崇:“抱罕人口、耕地登籍造册如何了?”
“尚未完成,最少还需要十天才能结束。”陈靖崇连忙回应。
见状,刘继隆继续道:“趁着登籍造册的间隙,把城外粮食收割归库。”
“从五泉带来的两千民夫中选拔五百人,编练为新军。”
“此外,大军休整半个月,半个月后征召民夫,走东谷进攻临州。”
收复河州顺利的让刘继隆始料不及,因此他也必须将进攻临州、渭州提上日程。
他们随军带来的粮食只够吃一个月,趁着登籍造册,随军而来的两千民夫刚好可以收割粮食,制作军粮。
陇西大雪封山是十月末的事情,他们还有三个半月的时间。
话音落下,刘继隆起身走向内堂,而陈靖崇他们则是退出衙门,各自准备收复临州的事情去了。
接下来几日,陈靖崇他们都忙着为河州百姓登籍造册,收割粮食,统计牧群,丈量耕地。
刘继隆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对军队开展扫盲的成果在此刻浮现出来,两千五百名兵卒都识字并懂得简单的加减乘除。
正因如此,不到半个月的时间,河州的情况就摆到了刘继隆的案前。
“抱罕县五千六百五十三户,二万三千八百一十六口,男丁七千八百五十二。”
正午的衙门内,刘继隆读出抱罕县的人口情况,随后看了一眼河州的总体情况。
“河州人口三万出头,相较百年前,少了近六千口百姓。”
“河州的耕地有十四万三千余亩,抛荒近十万亩。”
望着文册上统计的人口、耕地情况,刘继隆十分心痛。
旱情固然可怕,可若是论恐热、尚延心这些人好好经营,疏通当年大唐留下的水利设施,多修筑水车,也不至于抛荒那么多耕地。
有时候他都怀疑这群人脑子里是不是除了打仗和享乐,就再也没有其他了。
“刺史……”
位置上,陈靖崇主动开口道:“城外还有耕牛两千二百余头,黄牛一千六百余头,挽马七千余匹,羊、驼近三万。”
“此外,两县秋收结束后,官仓存入十二万六千余石粟、麦,一万四千余石豆和上万斤麻。”
“这些东西刚刚存入,还没有加工为粮食和豆油、豆粕、麻布。”
“想要处理好它们,起码需要两个月的时间。”
“不过我已经带着百姓,赶制出了三千石军粮,后续粮食也会源源不断的产出。”
陈靖崇把河州的牧群,秋收后的官仓情况尽数交代清楚,让诸将对河州的情况一目了然。
三万人口的大州,竟然只有不到四万的牧群,可见干旱对陇西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害。
要知道当初刘继隆他们收复两万余人口的昌松时,昌松的牧群就超过了五万之数,而河州人口比昌松多,竟然还比不过昌松。
思绪间,刘继隆也开始下令:“马成担任河州刺史兼主薄,厝本担任河州别驾,驻跸凤林关。”
“你二人需要征募两千五百名民夫,三日后随军东征临州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