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笔下文学 > 归义非唐 > 第78章 敦煌争论

第78章 敦煌争论

第78章 敦煌争论 (第1/2页)

“向左转!”
  
  “哔哔——”
  
  十月初,祁连山上已然飘雪,山丹城内外更是寒风簌簌,吹得人脸颊生痛。
  
  经过刘继隆的整编和重新招募,山丹军尚存四团。
  
  在这其中,三团由酒居延率领驻扎祁连城,剩余一、二、四等三团六旅则是在山丹城内训练。
  
  三个团共六个旅六百人,每个旅需要前往龙首山驻防一个月,采取轮换制度。
  
  因此,眼下在山丹城内军营练兵的,则是固定的五百人。
  
  李渭的儿子李仪中不知什么原因,至今还未率兵入驻山丹,不过刘继隆也不担心。
  
  如今的他十分忙碌,每日紧盯着训练、掘壑、甲胄打造等诸多事宜。
  
  经过九月的动荡,他愈发知道了实力的重要性,因此在训练军队的同时,他也将城内的匠作坊规模扩大,以一个师傅带三个学徒的方式打造甲胄。
  
  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,几个月后这些学徒就能独自打造甲胄,山丹的甲胄产量也将提升到月产六十套的水平。
  
  不过这样的脱产发展,注定了无法兼顾山丹城外的农业生产。
  
  眼下已经是晚秋,因此减少几十个男人,效率减慢的还不明显。
  
  等到春种的时候,这种效率差异就会很明显了。
  
 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要么就是为妇女提供足够的挽马、耕牛,要么就是增加人口。
  
  正因如此,刘继隆只能将目光打到尚婢婢身上。
  
  如果尚婢婢能处置好鄯州的事情,那春耕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一些鄯州军的一些吐蕃人跟着耕种,反正刘继隆并不需要带一千多吐蕃人出征,他只要其中的三百甲兵。
  
  等到春耕结束,自己也就可以带兵翻越焉支山,掳掠足够多的牲畜来训练。
  
  一旦张淮深同意借粮,那鄯城的五六千人口必然会迁移到山丹。
  
  “张掖那边传回消息没有?”
  
  校台上,刘继隆询问身后的张昶等人,陈靖崇闻言作揖:“还没有,但估计也快了。”
  
  “果毅,这尚婢婢到时候借了粮食,不会反悔吧?”
  
  张昶并不信任尚婢婢,但刘继隆却很信任尚婢婢,不是因为二人交情,而是现实。
  
  “不会……”刘继隆解释道:
  
  “鄯州军民二万二千余,其中汉人便占据四成。”
  
  “尚婢婢不舍得工匠,因为他们会打造甲胄和兵器,但其它汉人就不一样了。”
  
  “如今鄯州的耕地只剩那几万亩还能耕种,凭借鄯州那一万多番人足以应付,多出来的汉人就成了消耗口粮的累赘。”
  
  “尚婢婢把这些人给我们,不仅能借到足够的粮食,还能减少一批消耗粮食的累赘,何乐而不为?”
  
  刘继隆说服了张昶,张昶闻言点头:“如果真的能救回这些受苦的百姓,那倒是最好不过。”
  
  他这般说着,军营门口方向也有一道身影骑马而来。
  
  刘继隆向那身影看去,只见崔恕骑马来到校台一侧翻身下马,快步走上校台,来到自己面前作揖。
  
  “果毅,抚恤和犒赏都弄好了。”
  
  崔恕将这段日子他忙碌的事情汇报出来,刘继隆闻言也舒缓了一口气:“有几户烈属愿意搬来?”
  
  这些日子,他从未忘记抚恤和犒赏的事情,抚恤的标准是每户五贯。
  
  五贯钱在河西不算多,哪怕刚过秋收,这点钱最多够五口人家吃半年罢了。
  
  因此抚恤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就是刘继隆准备拉拢这些没了顶梁柱的烈属。
  
  “还剩多少钱财?”
  
  刘继隆询问崔恕,张昶等人也都凑了上来。
  
  “不多,仅存三百二十四贯。”
  
  崔恕说着擦了擦汗,刘继隆却大手一挥:“把钱都犒赏给弟兄们。”
  
  “谢果毅!”听到有犒赏,张昶他们纷纷咧嘴作揖,只有崔恕脸色一苦。
  
  “果毅,这钱都花光了,再犒赏就只能犒赏粮食了。”
  
  崔恕给刘继隆提醒,刘继隆却不在意:“无碍,反正山丹也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。”
  
  他这话倒也不假,毕竟山丹是军镇,基本靠张掖和其它州补贴,发动百姓干活也是发粮食,不用发钱。
  
  唯一需要发钱的,便是对军中将士的犒赏,但这点也可以用粮食来代替。
  
  “烈属和军属,春后不论有几户来山丹,都要统计好。”
  
  “是……”
  
  刘继隆交代着,随后带着崔恕简单巡视一下军营。
  
  在军营内,教场上的兵卒正在进行注意训练和纪律训练。
  
  纪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例如回鹘入寇那次,倘若回鹘人的纪律足够强,也不会被刘继隆八百精骑冲一阵就落荒而逃。
  
  当然,训练纪律也有一个前提,那就是让兵卒分清楚基本的左右。
  
  这点刘继隆用了老办法,左右以手臂拴麻布和不拴来区分。
  
  当然,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,真正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手段,是解决军队的文盲问题。
  
  河西失陷近百年,普通的百姓根本不会说大唐官话,更别说书写汉字了。
  
  摆在刘继隆面前的有许多问题,文字和语言问题无疑是最大的问题。
  
  山丹城内会说官话的人不过三十余人,并且都是直白,各自都有事务需要忙碌。
  
  让他们教导八百山丹兵马官话、汉字,所耗时间恐怕将以年为记载。
  
  只是即便再难,这件事也要坚持下去,毕竟收复凉州后的下一步就是收复河湟、陇右。
  
  前世大唐对归义军的防备力度,可以说仅次于河朔三镇和两淮诸镇,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隐隐超出。
  
  正因如此,大唐对河陇地区只保持着名义上的统治,实际上河陇、河湟地区还是以吐蕃人、嗢末人自治为主。
  
  这样的局面,也就导致了归义军不仅得不到大唐的助力,反而还需要防备大唐扶持的这些势力。
  
  河陇、河湟、河西三地汉人渐渐绝迹,不是被少民同化,就是死在了当地的乱战中。
  
  即便张淮深几次力挽狂澜,却也改变不了这个问题。
  
  自汉以来便成为汉地的陇右及河西,最终成为了吐蕃、回鹘、嗢末等人的天堂,这也是西夏后来为什么能那么轻松统治河陇的原因。
  
 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就得从大唐方向获得足够的人口。
  
  山南西道和剑南道有许多流寇、盗匪,对于大唐来说这些人是祸害,可对于河陇之地来说却不是。
  
  只要他们是男人,刘继隆就有手段和时间让自己所辖之地的汉化程度上升,继而影响整个河陇地区。
  
  当然,在河西东扩与大唐接触前,还有一件事需要刘继隆关注,那就是张议潮所派的几批使臣。
  
  想到这里,刘继隆目光看向了西边,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,见到了沙州衙门之中的张议潮……
  
  也在他注视西方的同时,一辆由百余名精骑护送的马车沿着夯土官道,缓缓驶入了西陲之地的某座城池之内。
  
  俯视此地,一条河流沿着祁连山西麓流下,穿过茂密的树林与大片的耕地,从这座城池的东边蜿蜒,最后汇入城池北部的一座大湖。
  
  大湖东西长近二十里,南北十余里,湖泽边缘尽是芦苇,飞鸟不绝。
  
  在大湖北边,依稀能看到星罗密布的湖泽,其中大者面积上万亩,小者也有数十亩。
  
  此等景象,若是后世有来人站立于山丘上,定然不会相信,这里便是那被高原、戈壁、沙漠包围的敦煌。
  
  此时的敦煌,碍于入冬,虽不是满眼绿色,可城外的湖泽、树林、草原却不会欺骗双眼。
  
  待春季到来,这里便会再度成为风景如画,牛羊成群的河西粮仓。
  
  “确实是河湟之地的图籍!”
  
  敦煌衙门内,当一名五旬长须官员激动开口,衙门内众人面面相觑,各自激动。
  
  “节度使,得到这五州图籍,我军便有九州图籍了!”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